第八十六章 还在构思中,稍后写好发布(2/3)

实可行。”

“但是折跃一整颗行星所需的能量,根据基本的质能转换计算是一个极高的数值,现有舰队的能源供应这一条件就无法满足。”

“还有大量的其他应用限制条件,设备的工作承载效率等等原因,您的这种猜测并不成立。”

“现有舰队的折跃能力最高只支持直径在10km以内的球形空间,并且最高质量在60亿吨以内的空间在均匀引力环境下的极限1000光秒范围折跃。”

“………………”

原先苏钊还以为牧会有多谦虚,没想到实际能力可是一点都不谦虚,60亿吨!这怕是折跃一颗小行星都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1000光秒!那岂不是说在这里08行星直接就可以把一颗小行星给折跃出星系范围去?

而且这还是当前舰队最极限的状态,要是传送单位的进一步增加,甚至让昆仑母舰过来,以哪种恐怖的弦能引擎供能技术为空间折跃提供能源支持,昆仑在空间折跃上到底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苏钊都有些无法想象了。

既然昆仑有如此先进的空间科技,那接下来如何进入这个防护严密的地堡就比较简单了。

刚刚苏钊还在为如何进入这个目标基地而发愁。

除了多层防御接口的进入通道,整个地下基地的建设浑然一体,并没有说利用地下岩层作为自然段防御结构,根据探测数据重建的地下基地模型显示,这个基地完全就是一个整体,并且制造了大量的地下空间空腔并付诸各种缓冲减震措施,用尽了各种技术来隔绝地质环境变动的干扰。

这种变态的设计,在苏钊的常识中只有可能应用在地质活动相当强烈和频繁的区域。

但也只是一种理论状态,人类联邦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区域去建设大规模的地下基地,总体来说无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显然08行星上面的这些伴生兽别无选择,它们只能在这样残酷的自然环境中想出一切办法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的确,就在苏钊刚刚来到地表的这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地质活动的反馈信息就没有断过,就算是现在所处的前哨阵地,也在经历着持续的3.0级地震,只不过得益于阵地的整体构建技术后良好的缓震措施过滤掉了这些地表的振动。

这个位于深层地下的基地能够在十万年以上的时间中保持着自身的完好,甚至利用地底深处的岩浆池这一液态层作为一部分的地震缓冲滤波措施,整体的精妙设计不说,如此长的时间内一定是有着良好的维护才能保持正常运行的。

通过探机的探测数据,推断出这样的地下基地因为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存在时间过于久远,外部探测设备基本只是单纯的气候预警设备,在外界的极端气候来临之后就全部缩回了基地深处,整个基地再没有了任何的对外探测手段,这也是昆仑探机能够轻松的在地堡外围建立前哨阵地的原因。

不过出于对于敌方空间技术未知等级的考虑,先前昆仑舰队在无空间波动屏蔽设备的地表没有是使用任何的空间折跃技术,一直到最近通过反复确认了目标基地内部没有任何对诱饵空间变动产生反馈能量变化的波动之后,并且建立了空间波动信号屏蔽装置才开放了夜刺战甲的折跃功能使用权限。

屏蔽设备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传送空间的外层再加装一套类似的设备,调整维持原本的外层空间参数,并通过曲率和质量的补偿对齐来屏蔽空间折跃时产生由于空间质量变化散射的引力波变动和空间膨胀波动等等可以被遥感到的变化信息。

地下基地的自动维护机制也就意味着其对于外壳破损的敏感检测能力,想让夜刺战甲这么大的目标破拆基地外壳潜入基地内部,难度之大足以想象。

至于为什么不走其正式通道,开玩笑,走正常通道还能叫潜入么?

那还不如直接提交通讯请求正式方位呢,这种不低的科技水平,这个基地深处的存在总不可能连自己家的大门被人打开了都不知道吧?

就算是昆仑能够通过先进的电子科技黑进对方的大门控制系统,但是还有着大量无法入侵的物理机械结构能够让对方知道大门的开启状态的。

自己要是硬黑人家的大门进去,估计到时候自己的夜刺战甲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知道对方所谓的远程打击火力到底都是些什么了。

不过既然有空间折跃的技术,敌方还基本不可能发现的情况下,昆仑就有相当简单的方法完成入侵了。

苏钊现在就在等这项工作的完成。

昆仑的小型模块化工程智械正在利用隧穿设备打穿这个基地的防护层进入其内部,不过30厘米大小的穿孔直径,还有昆仑先进探测技术的加持,确保了穿孔线路上没有任何的探测设备。

只要等待穿孔的完成,这台工程组智械就可能通过变形构建一个小的空间折跃设备,传送大量的模块智械进入,然后重复之下,就可以重组构建成具有更大体积传送能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