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你我皆凡人(3/4)
所击,身死城,西方无援,楼兰若羌怯怯,不发一兵。而汉兵也为右谷蠡王所阻,月余不至铁门,朝中诸卿已弃西域。”
“障塞之内粮食已空,矢尽弩罢,右贤王数万大军即将抵达,汝等此时不降,恐怕皆成末!”
“宗年先前负汉归匈,幸蒙右贤王大恩,赐号称官,拥
婢数十,马畜上百,富贵如此。汝等今
降,明
复然。何必空以身膏荒漠
野,谁复知之?何不倒戈卸甲,以礼……”
声音被打断了,是奚充国的弩机发音了,一支粗大的弩箭钉在吴宗国前方数步外,尾羽微微震颤,这就是铁门关的回答。
“区区降虏佞,竟伪装成吴副使,来诓骗吾等。”
奚充国的声音响起,依然是那么坚决。
“我认识的那个吴宗年,是个心有仁义,忠君重礼,以子贡为榜样,以持节为荣耀的壮士。一年前,他便已经在居庐仓,为了替吾等引开胡虏,捐生殉国了!”
“鸿鹄与燕雀,我还分得清,你,才不是吴宗年!”
……
没有吴宗年想象中,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谴责。
奚充国看似绝的话,实际上却是在帮自己,让自己的家
不至于如李陵那样被族灭啊,这就是有过命
的袍泽。
随着奚充国的一声声骂,吴宗年眼里含着泪,攒紧了手,胡须微微抖动,这一刻,他好想往前走几步。
他在右贤王处哪怕投降了,也依然心心念念的大汉啊,就在两百步外,关外胡尘喧嚣尘上,关中却仍树立汉旗。
只要走过去,张开双臂拥抱铁门,奚充国或许就能再发一弩,结束自己的屈辱。
若是侥幸未死,身后暗暗用弓箭指着自己的匈,也会补上几箭,彻底带走他这条已经不再忠义,不再高尚的
命。
可这懦弱的腿,如同灌了铅,再难往前挪半步。
“吴宗年啊吴宗年,枉读圣贤书三十载,你真是个懦夫。”
在铁门关汉军的嘘声中,吴宗年转过身,上了马。
回营的路上,他好似失了魂,重新回到了去年刚投降右贤王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的时光。
铁门关已经粮尽了,奚充国他们也在挨饿啊,与自己一样,两百余名将士饥肠辘辘,饱受煎熬。
“可为何,我偏就降了呢?”
投降匈,才没有什么荣华富贵,有的只是无穷后悔,以及不知如何回
的茫然。
吴宗年又想到的是,方才自己也没说谎,汉军确实还要二三十才能抵达铁门,已经无粮的铁门关该怎么办?
“我能帮上他们么?”吴宗年的心里隐隐有种名为“赎罪”的冲动。
当吴宗年回到蒲王处时,另外两名容身于匈
的汉
,已将他的劝降之言告诉了蒲
王和僮仆都尉。
他们倒也没苛责吴宗年,用汉劝降汉塞烽燧的事匈
没少
,可成功几率,不过百一。
倒是夜时分时,吴宗年正听着满耳的胡笳声难以
眠,却被蒲
王派亲信唤醒。
原来,先前带着部众去西边数十里外防御乌孙的伊吾王,竟亲自回来了,并带来了一封信。
“是从欲来渠犁的兹
身上搜到的,他说是奉汉使之命,要去见右谷蠡王!”
伊吾王十分紧张,他们对右谷蠡王仗着自己是“四角”之一,悠闲地在渠犁观战,却要他们啃硬骨早有怨言。
再加上几年前匈更换单于时发生的风波,他们这些匈
单于和右贤王嫡系,对右谷蠡王、
逐王二
不太信任,所以迫切想知道上面的内容。
吴宗年应诺,接过那帛书,一展开便瞪大了眼睛。
“汉谒者任弘拜谒右谷蠡王、逐王无恙!”
任弘,这熟悉的名,是那个在傅介子使团里很出彩的年轻,以一首“不
楼兰终不还”让吴宗年赞不绝
,听说楼兰城之所以能撑到汉军抵达,也多亏了此子奇迹般搬到了救兵。
而吴宗年猜测,那个在铁门一夜筑城,总被醍醐阿达恨恨提及的“任侍郎”,其实也是任弘。如今升到谒者了?和自己做副使时的职位平级了啊。
任弘写给右谷蠡王和逐王的信,又是真是假?
吴宗年心中狂跳,却只能装作无事,继续读下去,念一段汉语,立刻翻译成匈话。
“逐王遣使言,欲诱二虏于铁门渠犁间,分其众,右谷蠡王断其退路,与乌孙合兵共击灭之。”
越读,吴宗年越是心惊,越读,蒲王、伊吾王的脸色就越难看。
二虏?分其众?怎么感觉好像是在说我们。
“二王并力东向,举右地以归汉,事具前书,甚合吾意!”
“事具前书!前书!”
吴宗年停住了,重重指着这两字,结合上下文解释道。
“这意思便是,逐王、右谷蠡王与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