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一口老血(1/2)
张凌久在户部,当然知道况。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各地有什么灾,前期都是拼命捂着的。
直到这大灾酝酿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这时才会拼命报灾。
尤其是大旱,你十天不下雨,算旱灾吗?
显然也不算。
二十天呢?
已经有旱灾的苗了。
可谁能保证,明天会不下雨呢?
而现在……自关中的奏报,却是一个月没有下雨了。
一旦超过了一个月,那就是大旱了,不敢说百年难一遇,但是若是再不下雨,那么……
张凌惨白着脸,顾不得什么了:“李部堂何在?”
“李部堂去了西苑。”
张凌急道:“立即报通政使司”。
说罢,他立即提笔,圈了几个加急的字样。
这时,张凌又道:“立即报通政使司,要快。
对,要快!
这样的旱,显然是不常见的,这就意味着,整个天启七年,大家的
子都将不好过了。
户部的,何尝不知这里
的奥妙,自然是一个个沮丧着脸。
而此时,在西苑里。
关于辽东的况,魏忠贤大抵地做了一些汇报。
眼下辽东巡抚袁崇焕的战略很清晰,就是屯田,加固九边的防御。
这种战略,是和皮岛总兵官毛文龙是相冲突的。
毛文龙认为,一旦明军只缩不出,就等于将广大的辽东腹地,
给了建
。建
新占据了这么大的土地,正好可以安养生息,同时,还可肃清朝廷丢弃的大量军士。
要知道,在广阔的辽东区域,除了九边,因为明军败的太快,依旧还有不少卫所在各地坚持抵抗。
甚至有一些辽,也不愿被建
统治,这种抵抗虽然零星,可朝廷
缩于九边,
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就意味着正告这些,他们的抵抗已经没有了希望,朝廷已经放弃了他们。
而一旦建开始慢慢安抚这些
,时间拖得越久,建
的实力将不断的壮大!
可怕的是,毛文龙壮大汉军八旗,招揽大量的匠。同时开始实施迁民之策,对于辽东的汉
百姓,但凡愿意耕地的,送牛马,送田地。
辽东有的是地,也多的是牛马,这些牛马大多是建抢夺而来的,如今分发汉民,既使辽东汉民依附建
,同时也依靠供粮和纳税、提供
力的手段,让
数并不多的建
,力量越发的壮大。
而最可怕的是,一旦明军缩,已经站稳脚跟的建
,势必要扫
皮岛和朝鲜!
而朝鲜和皮岛在孤立无援之下,是断然无法与建抗衡,这不但让登莱的水师,失去了对辽南的供给能力,再无立足之地。朝鲜一旦战败,势必倒向建
,到时,建
又可自朝鲜国征发大量的钱粮。
九边你就算再坚固,可以放手建一百次,可只要有一次防守失败,那么整个辽东,便要全线崩溃了。
双方的奏疏,唇枪舌剑,今你骂他误国,明
他又骂你不停节调,意图谋逆。
这倒也罢了,二分歧虽厉害,却又
上了一个宁远总兵官满桂。
袁崇焕上书说满桂踌躇满志,谩骂同僚,恐怕他会耽误边疆的大事。满桂也上书,这位宁远总兵官半天没憋出一个来,不过显然,是和袁崇焕有私
恩怨的。
这公仇、私怨掺杂一起,到了朝廷这里,又引起了一番讨论。
各部尚书的意思,其实还是支持袁崇焕的多,一方面袁崇焕是文臣,虽然和关系不好,可朝廷对于这些总兵们还是有些戒备的。
而且大家都想守,守住九边,只要京师无忧,至少省事。
可一旦出击,或者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那么倘若败了呢?
终究还是袁崇焕的方略更稳妥。
可天启皇帝似乎不这样看,此时他不得不佩服张静一的眼光独到了。
辽东最大的问题,确实不在战略上,因为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其战略目标,只要这个目标达成,无论是攻还是守,其实都都好处。
问题的关键在于,守,你要守得住,攻,你要能攻下。
这袁崇焕最大的弊病就出来了,他与诸将不和,也没有能力能够让诸将对他言听计从,这将造成一个巨大的隐患。
所以自始至终,在大臣们讨论的过程中,天启皇帝都没有吭声,他已不想在战略问题上继续和众臣争吵了,因为没有意义。
因为在天启皇帝看来,无论战略是什么,袁崇焕是一定要撤下的,或者说,需要一个真正能总揽辽东事务的去出镇!
这个,天启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现在需要的,还是等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