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崔琰慧眼识人(1/2)
理不足则多辩。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越是没有道理的越善于辩解,本身无理之
,没有底线原则,多巧言令色,其实只不过是遮掩自己空虚的实质。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其实,掌握大道之理的,不需多做辩驳,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正确。
他们只需默默耕耘,等待收获成果的一天,惊艳众。
层次相同的,无需争辩;层次不同的
,何需争辩?
不足则多仪。
孔子云:礼者,敬也。所谓礼节,并非阿谀奉承的繁文缛节,不过是内心保持着对
的基本尊重与敬意。论语有云:
无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论语又云:敬
者,
恒敬之。说的是:尊重别
的
,也能一直得到别
的尊重。
都说凡事过犹不及,正因为“礼”在中国心中之重,很多中国
在
常
往中特别怕“失礼”。因此,他们准备好了一整套应对各种场面的客套话,甚至可以配上各种表
,还有演戏般的动作,可以让自己在所有
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殊不知在你与对方刻意保持礼节的同时,你也在拒
于千里之外。
越是陌生越应该注重礼节,因为这个时候双方都不了解,共同的礼节
的语言和行为可以避免误判,对双方正常
往和达成共识有帮助。这个时候,礼节就是表达尊重的最好方式。
但如果本就是很亲近的,双方已经互相了解,再表现得彬彬有礼,这样的一种客气并不会使与你亲近的
觉得受尊重,反而会感觉疏离。
几天之后,来到邺城的陈到,没有直接去找袁绍,也无法直接找到袁绍,而是他听出崔琰的府邸,上门拜访。
关于崔琰,不但莫连山记忆刻,就连陈到也是记忆
刻,因为他们父辈认识。
东汉末年的崔琰年少时格朴实,言辞迟钝,热衷于武功。二十三岁时他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等古籍,到了二十九岁时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了没有一年,徐州闹黄巾军,粮谷十分缺乏,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崔琰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归,在家中以弹琴读书自娱。
(崔琰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不仅是在求学中获得,也是在世中不断觉悟和自学得到的,为他以后识
用
打下基础。所谓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大将军袁绍听说他有才华,就派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
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对士兵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现在道路上尸骨
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
心和仁慈。”袁绍很赞赏,于是让崔琰作了骑都尉。崔琰又规劝袁绍:“百姓都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本地区,再图发展。”袁绍却不听从,最后在官渡大败。
(崔琰在冀州名声很大,可是袁绍无德无能,还自负蛮横,自取灭亡。崔琰与他的往也让自己逐渐地积累了很多识
的经验。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曹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现在冀州的百姓尸骨遍野,没有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把它当成
等大事,这难道是百姓所期望的吗?”曹
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当时宾客都大惊失色。
曹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却经常外出打猎,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袁氏家族富强,而其公子放纵,游玩作乐,袁氏虽然拥有百万民众,地跨整个河北,却没有立足之地。现今国家衰败,您却身临险地,志向只限于猎获野
兔子这类娱乐,忘了国家社稷,实在使有识者痛心啊。”曹丕于是烧猎具、弃戎服,安心治理朝政。
(崔琰正直,不畏强权,敢于讲真话,也善于通过曹父子的言谈判断其志向。虽然他知道曹
也不是东西,但是却能统一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就屈尊降贵)
魏国刚刚建立,任命崔琰为尚书。这时尚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华而且有心。曹
犹豫不定到底立谁为太子,崔琰信不封
地建议说:“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
婿,曹
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
崔琰与司马朗友善,他的弟弟司马懿正值壮年,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敏明哲公允,刚强果断英勇,几乎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司马朗认为不是这样,而崔琰总是坚持这个看法,结果司马懿果然成就非凡,他的哥哥只能仰其鼻息。
(崔琰对曹丕和司马懿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定是建立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