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读空气(中)(2/3)

多看一遍,就多了很多新想法。

首先是质感。

从视频的观感上看,虽然是第一视角,虽然是直播+转录,可是视频仿佛大片般的质感还在。肯定是动用了专业级别的设备,也许还有高等级的工智能调节,才能在无后期的况下,实现从外景到内景的无缝过渡。

别看市面上大部分消费级摄影设备,都能有所谓的“自适应”能力,可就是那几毫秒的明暗、色差,给的感觉就要掉档……

细节,细节才是最烧钱的!

如果再考虑便携式、微型化,只瑞雯自带设备那个投,就能秒杀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主播团队。

直播的每一秒,都是信用点燃烧的噼啪声。

包括那传闻中三个多小时的空镜

然后就是运镜。

有好设备不会用也是白搭。钟曼就不再考究审美了,也没必要。她只看最基础的表现——就算是直播,瑞雯“掌镜”的感觉仍然很稳、很到位,不管是和谁正面相对,始终都能照顾到个隐私的问题,准确框住对方下颔到胸这么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

给观众的感觉是,好像她的视线永远都是那个水平线上。可问题是,的高矮不同、身体结构不同、行走坐卧的姿态不同,又哪有固定的“水平线”呢?

也许有会说,瑞雯使用的是微型化、与眼分享视角的“所见即所得”傻瓜式设备,想要限定视角,只要调整视线,再简单不过了。

呵呵,如果真有这么说,钟曼会很乐意把“傻瓜”这个词儿拍到他脸上。

不管是什么样的设备,在行进间拍摄、或者面对动态目标的前提下,限定拍摄区域都是很困难的。

这种运镜,基本上都是与类观察世界自然模式相悖的。摄影师也是,也需要看路、判断距离、掌握平衡,而且越是那种“分享视角”的设备,就越是挑战掌镜者的分辨力和控制力,类似于分心二用、指东打西。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非专业员很难体会其中的难度。

钟曼在上学的时候,可是见多了学长因为这种事栽跟——那是真栽,能摔掉门牙的那种。

所以,即便是马上进22世纪,绝大多数摄像师,宁愿去扛传统摄像机,最多加个云台;或者花大把时间去考外骨骼驾驶证,再进行专项改装,也不玩“所见即所得”的傻瓜设备。

可现在,钟曼从瑞雯的直播画面中,特别是她从台阶下进大楼,再到接待室这么一个过程里,接触、路过了至少十多个,却没有看到任何仓促、别扭的视角转移,简洁流畅到好像是已经剪辑好的一样,从开始到现在,没有一点儿失误。

那种从容,就好像瑞雯本身就是一台自走摄像机,剪除了所有属于的自然本能的扰属,只保留脑智能的这一块儿,为这场直播服务。

这样一来,直播都不像直播了……

幸亏在经过一些具有反面的场景时,还能看到瑞雯惊鸿一瞥的身影;包括在接待室一些自然的起坐细节也可以证明。否则钟曼都要怀疑,镜后面的瑞雯,其实是带着大量外设,全副武装过来的。

嗯,摄影系那些眼高过顶的学长,指不定到现在也这么认为!

这种专业水平……

不,想想瑞雯的年龄,只能说是天赋,能让摄影系老师流水,让学长学姐们撞墙自闭的超强天赋!

不知不觉间,钟曼又看到了三闸公司对接员进接待室的那一段。

她看着瑞雯的视角,从室内无意义的陈设移转过来,准捕捉到目标颈下至胸这段位置,以领领带为分界,形成了近乎完美的等比四分结构……

我擦!

钟曼以拳砸掌。从进餐厅到现在,她一根菜叶子都没吃,此时却好像将整筒的冰激凌一吞下肚,整个打个激零,寒气外冲,起了一层皮疙瘩。

喂喂,这是直播,非剪辑!

对这样浑然天成的运镜手法,难道观众不应该欢呼赞叹,顶礼膜拜吗?可网上的热词,唯一相关的特么竟然是“滤镜”……滤你个鬼呦!

瑞雯的运镜之美,控制之准,当然还有始终照顾他隐私的谨慎和温柔,让钟曼这个丝看得直想跺脚——不如此不足以宣泄心里面的赞佩绪。

她也越发疑惑,到现在为止,哪里不好了?

视频中新进来的对接员,大约是身在局中,对钟曼为之震撼感动的细节,倒是不甚在意。

他进来便称“瑞雯小姐”,又很坦然地自报家门,名叫厄图。这名字,猛一听和“恶徒”似的。

听他说话,却是很有礼貌,而且没什么赘语,给明强的印象。自称是公司战略规划部报官,去年曾经负责与幽蓝事务所进行合作对接,所以今天也负责与瑞雯对接、商议有关事项。

幽蓝事务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