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简单任务(2/2)
 明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 输粮到边关换取盐引,称为开中。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
输粮到边关换取盐引,称为开中。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 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以后,政府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以后,政府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后来,因为其中便国便商,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就地生产粮食﹐就地 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
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 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 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
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 
后来民国大师孟森以为:“明代盐既开中,又兴商屯,既给军又垦荒,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
但是,什么都有好有坏,一个政策当时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就出现了弊端,这就是政久弊生的道理吧。
 当时﹐随着官僚集团的 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
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 ﹐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
﹐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 已势在必行。
已势在必行。 
 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 以银代米﹐
以银代米﹐ 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增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
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增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 骤增。
骤增。 
看着是好事,但其间的弊端却是巨大的。
 第一,中法中规定,是商 运粮食去边关,这其中的损耗运力,都是商
运粮食去边关,这其中的损耗运力,都是商 的,官府没有一点额外的耗损。但现在这么一改,国家的钱是多了,商
的,官府没有一点额外的耗损。但现在这么一改,国家的钱是多了,商 们欢喜鼓舞了,因为只要拿一捧银子就行了,不再需要耗损商
们欢喜鼓舞了,因为只要拿一捧银子就行了,不再需要耗损商 的利益。但这样一来,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
的利益。但这样一来,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 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
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 
而国家拿钱买粮,再从太仓运往边疆,不但沿途消耗达到三倍,同时,还让经手官员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叶淇这哪里是改革,简直是祸国了。
对这个,赵兴不全懂,但听说有这办法,当时大喜:“那我们就从新施行老的开中法,一切不就都解决了吗?赶紧的施行啊。”
赵梓却一摊手:“但是,西北开中法的食盐,没了。”
当时赵兴脑袋里一晕:“盐怎么没了,难道和某岛扇贝一样,想来就来,想跑就跑啦?食盐又没长腿,他怎么就没了呢?”
 山陕支撑开中法的有两处盐场,一个是陕西定边盐湖,被世 称呼为青盐,是这个年代的牙膏的存在,今天早上,赵兴还拿他沾柳枝刷牙呢。
称呼为青盐,是这个年代的牙膏的存在,今天早上,赵兴还拿他沾柳枝刷牙呢。 
还有一个就是山西的运城血湖,这个盐场在及盛时候,为大明的财政贡献了八分之一的份额,可想而知那是多大的聚宝盆啊。
但这两处供给西北以及蒙古食盐的最大盐场,怎么就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