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来自山居客的致命一击(二合一)(2/4)

己。

我那个时候在做什么?

十四岁读初三,为了能考进省重点都悬梁锥刺了。

十四岁迷上了游戏,为了能逃课把学校的墙掏了个,被抓住后老师就叫了家长,然后就被混双啊!

……

山居客没有给答案,而是直接给出了下一个问题。

“周默十四岁写出堪称琵琶武曲巅峰之作的‘霸王卸甲’,你信吗?”

山居客并没有说话,因为网络上确实有很多琵琶名家现身将这首《霸王卸甲》评为经典之作。

但是,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

因为们潜意识中总会下意识地看高自己,同时还会认为“连我都不行你怎么可能行”。

如果没有他的第一问,们见到民乐界很多送上“经典之作”的评语会觉得周默好牛皮。

你看某某某都说是经典之作了……

然而因为山居客的第一问,“我十四岁……”的想法还在脑海中萦绕时看到这个问题,网友们顿时感觉到了一丝的不对劲。

是啊,周默确实很牛皮,但他那时才十四岁啊,再天才也要有个限度吧……

山居客这几问的目的就是让产生对周默的怀疑,因为他下面直接送上了分析。

“为什么我不质疑周默的练习曲不是他创作的呢?

因为练习曲的本质是为了练习指法写出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曲子,是自由创作。这也是古今中外很多钢琴大师创作的练习曲初稿都写于少年时期的原因。所以周默能写出钢琴练习曲还在本能接受的范围内。”

山居客的逻辑很清楚,周练中表现出了太多的技术创新而且只有周默一能完美演奏出,所以在钢琴上没法黑。

但是,他必须告诉所有,周默写出周练并不代表他是古典音乐作曲天才,因为很多都可做到。

写到这里,山居客砍出了第一刀。

“但是霸王卸甲不同!”

首先它是命题作文而且是八文。

既然名为霸王卸甲,那么这首曲子只能表现楚霸王最后一战——垓下之战,而且曲目结构上必须符合垓下之战的全过程。

周默也确实这样做了,而且他还很贴心的把曲目结构在视频中标注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了曲目结构是营鼓、开帐、点将一、整队、点将二、出阵一、出阵二、接战、垓下酣战、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归里。

咨询了多位研究古代战争的专家,专家认为这个结构堪称垓下之战全过程最经典的提炼与总结,甚至认为以后再有写垓下之战都不应该脱离这个结构。

然而,这个结构竟然出自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而不是某位史学大家或者古军事大家之手,各位有没有感到有点匪夷所思?

或许有朋友认为仅凭这一点就怀疑周默有些武断,那么请看另一个疑点。

整曲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先放一放。我们需要关注霸王的感变化。

霸王出场时的神采飞扬、战后“楚歌”中失败后的悲切与肝肠寸断、别姬时面对自杀的哀怨、悲愤、最后横刃自刎时的绝望、不屈。

这一系列强烈感递进以及面对生死间的极端绪哪怕是成年都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可能理解这些感并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吗?”

写到这里,山居客笔锋一转。

“别说十四岁的孩子,本斗胆问一句屏幕前的朋友:现在的你能做到吗?”

几乎所有网友都下意识地摇了摇

生死间有大恐惧,我做不到!

下一个想法就悠然浮出水面。

我都做不到,周默怎么可能做的到呢?他不可能做到!

山居客抛出问题之后并没有马上批判周默而是说起了另一件事。

“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博士生论文血书控诉导师的事?”

山居客这么一提,们顿时想到这件事。

去年这件事闹得很大。为了让在海外某野大学读书的儿子顺利拿到拿到博士学位,某位教授先是把自己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拿给了他儿子,然后故意判定原作者的论文不过关要求他另选课题重新写论文。

只是教授万万没有想到儿子太废了,他拿到论文后竟然只改了作者名字却忽略了论文里面还有致谢篇。

硕博论文致谢篇不过两三百字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大略是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普照大地,自从有了导师您,我的生大不同……

结果,见学生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记错了本想走个过场的教授当场拍案而起,怒斥一通后把论文拍下并发到了社网站上面。

消息传到国内,得知真相的博士生怒了。

他没给无良导师任何补救机会直接弄了一份引全网的血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