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装裱修复要从娃娃抓起(1/2)

虽然吴门四大家不像江南四大才子那么出名,但学美术史的,很难把他们四单独分开不去了解。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就好像元四家,说到黄公望、自然而然也会说到王蒙、倪瓒、吴镇另外三一样的道理。

毫无疑问,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不管是文徵明、唐寅或者是仇英都会受到沈周画风的影响。

就好像清代画家大多数都会受到石涛画风的影响是一样的道理。

然而,作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明代优秀青年画家,文徵明的画风肯定不限于沈周。

甚至可以上溯宋元两代,从米芾、赵伯驹、王蒙诸家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这也正常,每一个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能够留下大名的画家,都具有融会贯通,集百家之长的本领。

主要中国古代的历史太长,可供学习的名家大家太多。

更不要说,苏亦为了这次见面,还特别做了一些功课,连关于明四家的知识点都被问住,那还混什么啊。

“相信你!”王晗展颜一笑,然后好奇问,“你们读美术史专业的,是不是对于历史上著名书画大家都了解啊?”

苏亦摇,“不会,我们专业课学的也是通史,书画大家的专题,主要靠自己,不过既然是对应专业,肯定会去想方设法去了解,积月累,差不多就知道书画发展史,物脉络,以及一些书画大家生平了。”

王晗道,“这么说,弟弟的学识还是很渊博的嘛!”

苏亦谦虚,“不敢班门弄斧。”

樊迎春急了,“苏亦,现在可不是藏拙的时候,尤其是对于你们年轻来说,更不流行藏拙。”

王老接话,“既然这样,小苏也说说文徵明跟沈周两的风格有何异同?”

到这份上,苏亦哪里还有谦虚的道理,“我这要说,山水画画吧,文徵明他的山水画同沈周一样在用笔及风貌上大体分细笔与粗笔两种,但沈周以雄健粗犷的粗笔著称,文徵明则以细密典雅的细笔称胜,这一点他们又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传世的文徵明山水画有青绿山水、细笔本色画、粗笔山水、仿古山水等风格,反映出其转益多师、面目众多的特色。”

王老笑,“理论功底倒是扎实,就是不知道动手能力如何?”

樊迎春搭腔,“自然是极好的!”说着,就把苏亦刚刚修复装裱好《仿雪后寻梅图》放在装裱台上展开。

跟苏馆长一样,樊迎春也讲究高效率。

看一名装裱师功底如何,直接看他的装裱作品就可以。

从成品的质量,自然而然,就可以看出装裱者的专业技艺。

当然,他之所以不让苏亦现场展示,主要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老爷子时间宝贵,可不能花上好几个陪着小辈装裱。

再说,老爷子有心,力也不允许。

作为装裱修复技艺金字塔的存在,王老的眼光自然不需要去评说。

《仿雪后寻梅图》一展开,老爷子就被吸引住了,连连点,“嗯,不错,基本功很扎实。”

樊迎春助攻,“修复装裱、接笔补色,都是苏亦亲自完成的。”

王老望向苏亦,“听小樊说你家学渊博,在字画方面的造诣都不错?”

苏亦实话实说,“会,但不通,毕竟不是专修!”

听到这话,王老笑道,“小家伙小心思还蛮多的嘛,咱们装裱修复这一行当,的就是手艺活,在书画的造诣肯定是没法跟专业的书画大家相比较,但会,就很不简单,这一点,就我跟小樊好太多。”

说完,望着苏亦,“小苏,是什么时候接触裱画这一行的?或者说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裱画的?”

苏亦回忆,“小时候吧,小时候,父母工作比较忙,小时候寒暑假都是回宁州老家,我爷爷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六十年代读的师院美术专业,我父亲读国画专业,也是受到我爷爷的影响,老爷子喜欢书画作品时常让我去装裱店装裱,那个时候,一等就等好几个小时,看的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所以爷爷废弃的作品,我都拿来自己瞎裱,但真正系统接触裱画,还是上了美院以后,跟学校附近一个装裱店的师傅学了三年多。”

王老道,“难得,跟我的力有点像哦。”

老爷子也打开话匣子,“我最开始接触的装备修复的时候,也很偶然,我从小在苏州长大,读小学的时候,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会经过嘉余坊,嗯,嘉余仿是我们苏州一条古街巷,是一条宋前古坊,我们小时候,苏州城的古仿古建还是蛮多的,嘉余仿这边装裱店不少,所以每一次放学路过的嘉余仿的时候,就喜欢往各种店铺瞎看,小时候,我也很好奇心的,一次,路过裱画店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位先生在摆弄一张残缺的仕画。过了几天,我再次路过,发现残物画已经完整无缺,熠熠生辉,里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