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虚伪的文明【4500字求月票】(2/3)
有机会的话,必须要搞一张船票。
当这个问题换到百年之后时,们的反馈变了。
无资产者倾向于直接什么都不考虑,那都是自己死后的事了,哪管得了那么多,该
嘛
嘛。
中产阶级大约会再增加一条,就是不留后,免得后
受苦,至于自己,尽量在死的时候刚好把钱花完。
大资产阶级则依然是赞助太空项目,并对未来保持热。
再把问题换成千年之后。
绝大部分的回答都很直白。
一千年?那是什么?与我有什么关系?我的骨灰都见不到那一天。
光是应付眼前的账单、工作、生意都够让我焦烂额了,我会管一千年以后的事?
疯了吗?
陈锋对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
这才是正常的思维模式。
他自己前面两次穿越到千年之后时,想法与这个也差不多。
光是在现实里活着就已经够累了,哪有空去管死后的洪水滔天。
但台上那位学者又列举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各个阶层对十年末时的看法均差不多,但百年和千年时,有一部分
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之处。
这部分表示自己要更努力,想办法创造出更多价值,尝试做奋力一搏。
讲这种话的数量不多,但依然可以再找出不少区别。
比如一些大商和政客,这些
会把话讲得很漂亮,但却漂亮到透露出浓烈的虚伪,其本质意图是通过自我包装而获得眼前可见的利益,比如金钱与名声。
还有一部分的回答则比较又建设
,立刻开始开动脑筋并不断追问这“末
”将会以何种形态降临,如何规避,如何与之对抗。
这部分大多是学者,并且还得是很成功的学者。
那位登台演讲的大佬最终如此总结道:“我用了五年来完成这个社会实验,结果不算乐观。我认为,当危机很远时,只有衣食无忧,并且具备相当程度知识水平,以及极为崇高的个道德品质的
,才可能考虑相对虚无缥缈的责任感。”
“但当危机迫在眉睫时,几乎所有都会迅速陷
末
恐惧,我们将看到社会秩序的崩坏,街道上会充满枪声与火焰,抢劫将变成一份工作,同类的生命将得不到尊重。可能在真正的末
降临之前,我们的
已经得下降至少一半。”
这位学者的看法很悲观。
多次见识过末场景的陈锋却并未反驳他。
首先这位学者假定的末其实就不存在。
按照他的描述,这首先是一种不可抵抗的末。
但陈锋在未来看到的事实证明,当科技足够发达,都能衣食无忧,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们都不需要通过相互掠夺就能获得足够优渥的物质条件后,只要有足够时间完成心理建设,哪怕面对的是不可抵抗且时间预知的末
,
类也还是会硬着
皮想试试,俗称不到黄河心不死。
另外,这位来自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还犯了另一个错误。
他的实验地点与问卷调查地点均局限在欧洲与北美,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为英语母语系
。
这位学者忽略了占据全球总五分之一的汉语
。
所以他看似极具参考意义的大型社会实验其实也偏颇了。
陈锋很直觉的认为,把同样的问题拿去问汉语母语的
,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个的三观养成与其从小到大接触到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高度相关,与其母语种类也会有极大关系。
类的思考需要建立在语言媒介之上。
心中的道理与哲学并非虚无的概念,同样应该是一条又一条建立在不同语言结构上的自我总结的理论。
这些理论构成了一个的行为准则,并将决定他面对每个选择时展开思考并做出决策的方向。
不同母语的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很容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汉语和其他语系在发音、文字格局、语句表达方式、逻辑结构、感展现等多方面呈现出较大区别。
汉语是一种偏向于准确表达的快速语言,比较具体。
英语是一种偏向于引申暗喻的慢速语言,比较抽象。
讲汉语的容易单纯的着眼于现在,这显得实际。
以英语为母语的容易着眼于未来,知识面足够广,具备高
的英语母语者容易着眼于未来。所以欧美这边的学者在面对“末
问题”时,表现没让
失望。
但很遗憾,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依然是知识层面相对较狭窄的普通
。
所以英语母语的普通很容易沉浸在抽象强化后的恐惧心理中,完全没空琢磨什么责任感。
按照陈锋的推算,汉语母语的普通将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