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章 你穷可以,但是不能懒(1/2)
按理说,江
千户所应该很荒凉才是。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毕竟,都荒废了几十年了。原来的建筑早就倒塌了。大部分都是茅
屋,能挺几年?
只有极少数的高级军官,如百户、千户以上的,才有砖瓦屋。
这年
,大青砖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可惜数量是十分稀少。
红砖?没有的。
水泥?没有的。
钢筋?没有的。
生石灰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连所有的建筑物都倒塌了,自然也就没有
留在这里了。
江
千户所周围的土地,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主要是水利设施不行,没有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无法种植稻米。
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稻米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则是桑叶。到底是种植稻米还是种植桑叶,经常左右为难。
丝绸的销量非常好,种植桑叶显然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赚取很多银两。
可是,如果是所有
都种植桑叶的话,就没有足够的稻米了。粮食供应肯定会不足的。
所以,在嘉靖年间,因为种植桑叶、稻米的问题,曾经闹得不可开
。最终导致无数的大
物垮台。甚至是被砍
。严世藩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改稻为桑”四个字,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一路骑马赶来,杨峥发现,大部分的土地,还是以栽种桑叶养蚕的居多。
桑叶养蚕就是大明朝目前最大的白银收
来源。另外一个是瓷器。它们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将白银集中到大明朝的手中。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确是没错。毕竟是大明朝赚到了很多的银子。
可是,如果是从大明朝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就有点问题。
现在大明朝最需要的,不是银子,而是物资。
或者说,是流动的资金,而不是沉淀下来的银子。不是埋藏起来的金银。
江南的富商,在赚到银子以后,多半都会埋藏起来,不舍得重新投
生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大的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归根到底,还是小农意识作怪。总是觉得银子埋在地里才是最安全的。
包括杨峥自己的老爹杨延德在内,也是如此。赚到了银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埋起来。埋得越秘密越好。
事实上,现在是多事之秋,粮食的供应才是第一要务。
眼下粮价已经是上涨的非常的厉害。还会越来越厉害。
这个时候,已经是没有足够的粮食投
市场,光是粮价就能够拖垮大明朝。
安抚西北的流民,需要大量的粮食。
山海关外面,驻守辽东的军民,也需要大量的粮食补充。
往小了说,一个小小的东江镇,每年就需要数十万吨的粮食。驻守的军队越多,需要的粮食就越多。
问题是,粮食从哪里来?
粮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粮食只能从地里长出来。
可以种植稻米的田地,都用来改种桑叶养蚕了。
怎么办?
只能是改种其他作物……
江
千户所的周围,似乎很适合种植红薯、土豆、玉米、木薯之类的?
只要是有足够的劳动力,种植完全不是问题。
这片区域没办法种植稻米的原因,就是水源不足,灌溉设施落后。
然而,土豆、红薯、玉米、木薯之类的,都是旱地作物,并不需要太多的水源。完全可以自由疯长。最适合这里。
“刘醒!”杨峥叫着一个锦衣卫的名字,“怎么回事呢?”
“杨公子,他们都是镇海卫的军户,也不知道是怎么的都跑到这边来了。”叫做刘醒的锦衣卫小旗回答。
杨峥皱了皱眉
。
却是他看到了
涌涌的景象。
估计至少有三四百名的军户拥挤在这里,仿佛是大集会一般。
这些军户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一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的样子。比厉胜唐等
还要糟糕。有的几乎风吹就倒。
“你问过他们是怎么回事吗?”
“问过了。他们说,这边有
分田地,于是都跑过来了。”
“分田地?”
“对的。”
“他们有领
吗?”
“有三个。”
“叫他们过来。”
“好!”
刘醒转身去了。
很快,他就带着三个老军户过来。
确实是三个老军户。年纪都在四十岁以上。一眼看过去就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这种军户,也就是种种田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