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7 羁縻地(1/2)

从吕宋岛北部向南方行走,越往南路就越难走,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地密林,还有面积庞大的沼泽地。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在这片原本不适宜类生存的土地上,每隔二三十里就有一座隶营。

锐唐军看守,工匠指挥,活,修筑道路、开挖沟渠建设水库。

道路畅通勾连南北东西,让各个城市的流沟通变的更加容易。

沟渠可以灌溉土地,也可以把沼泽里的水被排出,晾晒之后就是上好的田地。

水库则能够更好的蓄水,调节水资源,同时也进一步解决沼泽的问题。

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孙泰也终于了解东宁岛的基建是如何建成的了,对于文易的魄力和高瞻远瞩感到由衷的佩服。

这个世界上有几个有这样的目光?又有几个有这个魄力去做?

估计看到这种地形就开始疼了,然后只拣环境好的地方开垦,环境差的抛下不管不问。

这样看起来省时省力,然而从长远看这才是最愚蠢的方法。

这些被他们视为蛮荒没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往往会成为土躲避修养生息的场所……

朝廷手里的羁縻地十有八九就是这么来的。

尤其是岭南就是典型的代表,朝廷占据了通要道和土地肥沃的地方,广大的山区留给了俚

其结果是,朝廷被围堵的出不了门。

如果朝廷愿意和唐国一样搞基建,把羁縻地变成真正的领土,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吧。

孙泰这次是真想差了,事实上羁縻地的形成原因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的多。

朝廷重点开发局部地区的方法并没有错,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才能站住脚跟。

问题是第一步完成之后他们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然后就陷了‘——打————打——’的死循环里,就像是一道永远无法治愈的伤,无时无刻不在让朝廷流血。

他也是受限于见识问题,才会认为羁縻地就是朝廷单方面不愿意投资源导致的。

不过在这个时代来说,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算是进步了。

毕竟大多数都把羁縻地归结于环境恶劣,土野蛮不服王化之类的,却忘了不投哪来的产出?

羁縻地就像是垦荒,你还没投就想收获,做梦呢吧。

唐国在吕宋岛的基建就是前期投,把路修通沟渠修好,后面迁徙来的百姓沿河沿路居住就可以了。

但这么做有个巨大的缺点,先期投是个巨大的负担。

文易也是因为有中南半岛的粮食支撑,有不要钱的活,才能支撑得起先期投资。

否则他也只能采用唐国刚刚建立时候的老办法,先把村子建起来,再回过修路挖沟。

搞基建的好处非常多,除了以上说的那些,还能有效挤压土的活动生存空间。

这些路和沟渠修好后,就相当于是把土地为划分成了一个个小方格,哪个方格有土活动,直接围起来清扫就可以了。

这也要得益于文易手下的兵都很擅长山林作战,这一点和其他任何朝廷都不一样。

中原王朝的兵多来自北方,到南方本就水土不服,在让他们钻进山老林里和当地土作战,那不是开玩笑吗。

而唐国的兵都习惯了这里的水土,甚至很大一部分本就是俚、土转化而来,在丛林作战完全不逊于任何土

他们敢钻进丛林和土作战,也能战而胜之,这是任何中原王朝都不具备的优势。

还有,你不能光用力征服,文化上的同化更加重要。

别的王朝就算最开明的君主,也只能做到不歧视,而没有想过主动去同化对方。

只有始皇帝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具备了这样的效果。而且始皇帝也大搞基建……只可惜他太急于求成,把百姓反了。

所以……始皇帝YYDS。

文易搞出华夏文明,为同化对方提供了思想基础。那些土要么死,要么接受……最终大多数都会选择接受。

如此才会有现在的唐国。

这些层次的原因,孙泰都还没有发现,他只是惊叹于文易的魄力和能力。

然后觉得别的王朝太蠢了,唐国轻易就做到的事,他们用了几百年都没多大进展。

一路向南,环境越来越荒凉,他们受到了第一次袭击。近百名土把他们包围,孙泰都捏了把汗,数差距太大了。

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保护他们的唐军先是弓箭击,然后丢标枪,还未等到发起反冲锋,土就四散而逃了。

只留下二十几个死伤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