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三年的成果(1/2)
有霍禹的大队马在,李净宇安全回到京城,没有一刻耽搁,他与霍禹,以及这三年来随他在江南各地查访水利的工部员外郎于洪发一起
宫,觐见皇帝。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得知李净宇在距离京城不过一程的地方遇刺,皇帝大发雷霆,立即宣召刑部尚书
宫,严厉斥责,要求刑部尚书彻查,十
之内给出一个结果。
刑部尚书只觉得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对皇帝的命令又不得不听从。叫上霍禹一起,把抓到的几个刺客接手送进刑部大牢后,立即召集手下得力的官差,商讨处理这事。当然,最最主要的是找一个牵
查案的能
,十
之后有结果当然好,没结果也给自己拉个垫背的。
李净宇回到京城,最迫切的是想把这三年来的成果呈献皇帝,再请求朝廷给钱,让他奏报中对江南河道治理的方略付诸现实。
“在外三年,靖王辛苦了。”皇帝走下御座,亲昵地拍了拍李净宇的肩膀,转向后面的于洪发,同样拍了拍,“于卿也辛苦。”
“为君分忧,儿臣(微臣)不辛苦。”两异
同声。
“你们一路赶回京城,又遭遇危险,困马乏,有事明
朝上再议,今
,你们便各自回府,早些安歇。”皇帝随手将李净宇那厚厚的奏报
给一旁伺候的总管太监。
见此形,李净宇不好再坚持,只能谢恩告退。
宫门,得知靖王受伤的靖王府长史,领着
驾着马车前来接靖王。
“于大,坐本王的马车,送你回府。”
于洪发本是骑霍禹手下兵士的马回京,宫之后那马便被拉走,这会子正愁没车轿回去呢,李净宇的招呼正是及时雨,他道声“叨扰”,上了靖王府的马车。
李净宇留他,还有一个用意,便是商讨明朝上奏报江南河道整治一事。
“本王原想在今先行向父皇禀报,得到他的支持,如此才更方便行事,但父皇怜惜你我辛苦,让我们回家修养,便只能明
在朝上直接奏禀。”
于洪发面有苦涩。
这些年的调查,他们发现江南河道确实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也是这几年的炎夏雨季雨量不大,且不曾集中倾斜,河堤尚能支撑,临河诸城及沿河农田不曾遭受大难。一旦上游集中雨,下游水势湍急,现有的堤防便不能支撑,届时江南一带成为泽国,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也将动
不安。
历史证明,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伴随着天灾的发生,而有些天灾,其实是可以提前预判并消减的。
只是……
“咱们拟定的策略,初步估计耗时需得三年,用银过万两,加上近年来江南一带年年风调雨顺,给造成一种安然无忧的假象,此时提出整治河道,朝中诸臣必然反对。”
“正是如此,本王想请于大帮忙引荐石老先生,将咱们查到的资料、拟定的策略与石老先生商议,若石老先生认同咱们,便有了治水的必要和紧迫,才能令大臣信服,让父皇赞同你我的观点。”
于洪发略一思索便点了。
于是,靖王府长史骑快马先回王府,一个时辰之后,京城里那挂着先帝亲书“石府”的府邸接到靖王府的邀帖,须发皆白的老者领着两个弟子,一起出了府门,来到靖王府。
这一谈,从天亮直到夜半,老先生与两位弟子留宿靖王府。
第二寅时,靖王整肃冠服,骑马前往宫城参加早晨的朝议,简称早朝。
九卿房,大臣们等待皇帝上朝的地方。
此时,这站了几十位大臣的屋子静悄悄,每个看似都在瞧着自己手上的奏折,力争在最后的时间再检查斟酌,但其实不少
低垂着
,眼角余光却瞟着抱着厚厚一叠奏报的李净宇。
睿王年前便已返回京城,此时靖王回京,标志着三年前皇帝定下的太子之约到期,当初皇帝金许下的三年之中,德行更佳者立为太子,换言之,快则在稍后的早朝上,慢也不过几
,这王朝的太子、未来的接班
便能确定。
盛朝建国以来,历代皇帝册立太子有早有晚,但始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在诸皇子大婚之后,便立下太子,一来安定心,二来一定程度上阻断那些想要搏一搏的皇子。
突然,众喧哗起来,李净宇抬
,便见李文安大跨步走进来,笑容满面地与众臣打招呼。
瞧见李净宇,李文安快走上前。
“皇兄,三年不见,皇兄瞧来似乎憔悴许多呀。”
“为兄昨方才返京,旅途困顿。”
“听闻皇兄三年来一直在江南,那里文风鼎盛,物阜民丰,想来皇兄定然做出了一番大成就。而我这三年都在东北诸地,喜好查访民,结
有才又能的文士,堪堪解决了几桩不平事,与皇兄比起来大为逊色。咱们三年之约,弟弟我定然落败了。”
这意思,他若有成就是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