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天下粮仓(2/2)

一分力量,结果他们就这样回报我对他们的信任?”

顿了顿,继续说道:“既然缺,那么就继续招,天下想要当官的从来不缺,实在不行在优秀的吏员那边格升迁。但是,对于违法纪,辜负朕以及天下百姓信任的官员,这样的家伙,朕不需要,大汉也不需要!”

听明白了,这次事件的主犯,肯定是死得不能再死,但从犯,估计也要革职,而且永不录用。

“对于受到胁迫,不得不屈从,有戴罪立功行为的……”刘韬觉得也不能把话说得那么死,“让他们把贪污的部分补足,同时调离当地。六年内,不允许升迁!”

“陛下仁慈!”出现这样的事,刘韬能给出这样优待,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卢植暗暗点,然后上前领旨。

“户部,做好粮仓的管理制度,从粮食的运输和仓储方面下手,朕不希望因为这些方面的缺失,出现粮食的费和损耗,能避免多少就避免多少。”刘韬随即看向户部。

“遵旨!”王允作为户部尚书,自然要出面背书。

“天下粮仓,关乎的是天下的安定。你们应该知道,如果常平仓一直都有设立,那么最近十年里面,百姓就不会因为缺粮流离失所,也不会因为没有饭吃被张角鼓动作……”刘韬看向众,“这样的气候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粮食储备是重中之重,诸位卿应重视!”

也不怪刘韬那么生气,粮食费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家很关注的问题。

不过比起提倡光盘,点名吃播节省的那么三千多吨粮食。各地仓储,运输和员管理等方面费的粮食,就高达数亿吨粮食。

老大哥怎么解体的,不是农业和轻工业跟不上,而是仓储运输出了问题。大量食物在运输过程,要么运输不了,要么在路上坏了。

生产一百多吨面,只有不到十吨运输到城里,做成面包可不得排着队才能买了?

运输和仓储问题姑且不说,这些受限于技术问题,刘韬也就认了。可员管理方面造成的问题,却不能忍。

平阳那边,兵借粮,偷梁换柱,火龙烧仓都出来了,以后各地还有什么不敢的?

刘韬都要怀疑,这阳仓是不是也要出来。就是那种,一个大粮仓,实际中间是空的,或者用别的东西填充,上面加一层,专门在上面放粮食。

这样的阳仓,一个粮仓实际只有20%到30%的粮食,检查的看到粮仓里的粮食,都快满出来了,却看不出这粮仓的肚子里居然是空的。

粮食储运,说到底这块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急。应急的概念就是除非急了,或者需要用了,否则可能一两年都会这样存着。

长时间储存,而且有部分可能三五年更换一次,没什么意外十几年都未必检查一次。自然就给了下面的一个侥幸心理。

反正上面不查,按说五年替换一次粮食,那就不替换了,等到十年再替换,但上报替换了一次。这样这笔钱,自然也就进了官吏们的袋里。

于是现在问题就出来了,什么时候检查一次比较好,谁来检查比较好。

户部检查户部,那肯定不行,上下级之间存在利益链,甚至下面某个贪污的官员,就是上面某个侍郎,甚至是尚书提拔起来的。

“陛下,若是要监管官吏的话,增加御史台的手不就好了吗?”郭嘉上前提议。

本身已经有锦衣卫,只是锦衣卫主要是监视政治犯。至于官吏作风、渎职、贪污和擅权的行为,一般都是御史负责。尤其是风闻奏事这个权力,御史直接成为狗仔队。

甚至只要有嫌疑就要参你,甚至为了党派利益,往死里黑某个官员,最后惹急了皇帝拉出去打,居然还因此为荣,认为这是‘直言敢谏’的表现。

所以皇帝打他们,那是皇帝自己昏庸的问题,和他们是不是做错了无关。

总之,听到郭嘉那么建议的时候,刘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然后觉得有些恶心。

问题是这玩意真的是御史的工作,就算另外设置一个机构出来,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只能从办事方式方法和制度上变更。

“这样,御史台那边出一个方案,什么时候检查一次粮仓,怎么检查,内部出一个条例出来;户部针对仓储,运输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也做一下整改;平阳县的事,朕不希望再出现了!”刘韬权衡了一番,最后有了决断。

“遵旨!”户部和御史台的闻言,自然纷纷出列领旨。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