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商议(2/4)

”更重要的,是实现己方的目标!

比如,谈判更重要的是“以我为主”。

有时候,在谈判的一开始,就表明态度、立场和决心。

反而会促使对方审慎思考,重新设定谈判的期望值……

又比如,

比摸清楚对方的需求和策略更重要的……

了解这个

他的成长环境、价值观、文化、信仰、好……

这些才是构成对手做任何决策和反应的最原始因素。

此外,隋波还逐渐意识到,

谈判的核心,是要把“零和博弈”转变为“正和博弈”。

很多时候,谈判双方无法在某些细节上达成一致,是因为纠缠于彼此的利益之争。

这个时候,

如果能把大家谈判的视角和利益空间,上升到产业发展和世界竞争格局的高度……

反而会在谈判的核心内容中,产生额外的增量,形成开放的全新思维模式。

“竞争”和“合作”并不矛盾,

只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而已!

………………

当然,隋波虽然已经形成了整体的策略,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那就是,他对张忠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其实并不了解。

知己不知彼,这可是临战大忌!

虽然在前世时,

因为中兴和华为被制裁事件,芯片产业一时间火,为大众所关注。

隋波也因此,看过很多有关张忠谋的文章。

也算是了解他的生经历。

比如他1931年生于宁波,父亲是宁波财政局长。

37年从宁波搬到广州,又因广州被军飞机轰炸,逃亡香港。

没几年香港沦陷,42年张忠谋一家军重重封锁,经洛阳、长安,历经艰险,饱含恐惧,一路“闯关车”,来到陪都重庆,张也读重庆南开中学。

45年抗战胜利后,张忠谋一家搬回上海,过了两年“歌舞升平”的子。

淮海战役开始后,张家又仓皇离开上海,逃到香港。

他那句高中毕业后高呼的“黄浦江,我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在后来的很多文章中被反复提及。

似乎那些文章的作者,都在刻意强调,他心中依然藏有国之心……

但真是这样吗?

也是那一年,张忠谋出国留学,去了美国……

之后,张忠谋就开启了“传奇”一生。

哈佛本科、mit硕士、斯坦福博士,

领导德仪,在美国半导体行业里叱咤半生,走上行业巅峰。

53岁归台,56岁创办台积电,开创芯片代工(foundry)模式,更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个全球芯片产业巨

显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他生长于大陆,但从出生到青年,都处于山河飘摇,风云变幻的战和颠沛流离中。

他大半生都在美国,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就,也是美国国籍。

但最后老年落叶归根的时候,他却去了弯弯……

在隋波前世时,

有很多都不能理解,张忠谋为什么不回大陆?

并拿“两张”做对比:

张汝京在弯弯长大,大学毕业后才去美国留学和工作,却一心一意要回大陆,发展“中国自己”的半导体;

张忠谋在大陆长大,也是去美国留学和工作,却跑去了弯弯,发展“类美国”的半导体。

可是,按说以张忠谋的出身……

他应该比是张汝京,更心向大陆才对啊!

所以,前世包括隋波在内的一众吃瓜群众,都很难理解张忠谋这个的想法。

其实,很多时代的东西,

没有经历过,仅从文字上去看,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今天既然要和台积电谈判,

隋波也借这个机会,和与张忠谋有过接触的三,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张忠谋是个怎么样的

他对大陆的态度是什么?”

在座的三中,

王院士和张忠谋是宁波老乡,也同是30年代生,经历了同样的战时代;

江上舟作为早年魔都芯片产业的奠基,曾邀请过张忠谋来大陆设厂,往颇多;

张汝京就更不用说了,

和张忠谋恩怨纠缠,从德仪到世大,再到现在的中芯,作为竞争对手,可以说是最了解张忠谋的之一。

他们对张忠谋的认识,都是比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