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玩嗨了!(1/2)
陈立东在大姑家停留了半个多月,啥了呢?出海。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先是跟李国的渔船出海捕鱼。那天饭后,跟着李
国又准备了一天,包括采购陈立东和李太顺的靴子、手套、棉大衣等物资。3月28
,扬帆出海。没有帆,李
国的船是柴油机动力体长十几米的小型拖网船。
今年盘山的春季捕鱼季是从3月20号开始的。李国说开海那天,他们村的十几条船开到辽河湾二界沟,在祭祀现场,锣鼓齐鸣,祭师带领渔民祭礼,祈求航行平安、渔业丰收。然后近百条渔船扬帆起航,趁着
汛,顺
而出,驶向辽东湾腹地水域捕鱼。同时,岸上点燃
竹,为出海渔船讨个好彩
,一年一度的北方春季捕鱼季就此开启。
这次是第二次出海,李国家的这种木
船跑不远,尽管船上预备了柴油、煤气罐、食用油、大米、蔬菜,但是因为船小,撒几网就载不下了。出海往返一次顶多3天,出海回来到二界沟出售鱼获,有鱼贩子包船,不论鱼、虾、蟹、贝类、海参,全部收走。
这次陈立东和李太顺都上了船,船上有李国和孙春燕两
子,还有一个跟船的小伙计,叫唐志军,岁数跟陈立东差不多。
陈立东的出海初体验很不好,早上出发的时候很兴奋,看着海岸远去,大海怀抱,就有了一种海阔凭鱼跃的冲动,他甚至扶着船帮啊啊啊地吼了几嗓子,李
国和孙春燕两
子对视一眼,揶揄地一笑。
到中午的时候,不知是进了
海,还是涨
的原因,海面上的风大了,
翻涌,木壳船冲风
,颠簸地厉害。陈立东把自己用绳子拴住,哇哇地吐了起来。
中午伙食是米饭、炖土豆、海鲫鱼汤,陈立东一没沾。折腾到下午两三点,陈立东把胆汁都吐净了,
也小了,他才舒坦些。
傍晚的时候,李国、孙春燕和唐志军开始戴上手套放拖网,整条拖网是整理好放在船尾部的,船尾是平沿开
状。船向前开,网自动坠
海里,
站在旁边拨弄一下网上的纲绳,拖网有50多米的样子,放完后是20多米长的浮漂。
网撒下去,也没什么事
了。陈立东以为船长会看着海面,寻找鱼群,哪里鱼多船往哪开,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李国
没有神神秘秘找鱼
。拖网撒下去,船行驶的就是一条直线。李
国告诉他,想找鱼群得安装声呐,装那玩意得十几万。
晚上李国拿出了白酒,给陈立东和李太顺意思意思。夜里很枯燥,柴油机还在轰响,伴着船舷哗哗的水声。李
国在机舱守着,其他
窝在狭窄的船舱里
换着睡觉。船舱一
腥臭味,还有柴油的味道。海里晚上温度很低,陈立东用一条毛巾捂上
鼻、裹紧羽绒服、外边再盖一件军大衣,迟迟不能
睡。
早上六点来钟的时候,李国他们他们三个穿上到胸的皮衩,开始起网。
收网是机械作,用船上的柴油机带动绞盘,卷起纲绳,网被慢慢收回来。
这次鱼获很多,也很杂,有黄花、鲅鱼、鲈鱼、舌鳎、黑、八爪,夹杂着海参、面包蟹,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概有五百来斤的样子。
先一脑倒进船舱,然后清理拖网,把拖网再次放下去,之后才开始分拣船舱的鱼获。陈立东和李太顺两
穿上靴子、带上手套,帮忙分拣,相同的鱼获放进同一个筐里,个
小的鱼虾蟹再扔回海里。鱼获分拣好后,摆在鱼舱里,再抽上海水,保活或者保鲜,现在天冷,也不用加冰制冷。
到中午的时候,再起了一网,就没有早上那网收获多了。下午拉完最后一网,估计是到了近海的原因,收获的梭子蟹、虾爬子、海螺很多,鱼类就少了。这一网收起来,就不再下网,而是往回赶,不到四点已经回到了二界沟。
船靠上岸,绑紧了缆绳,李国上岸去找鱼贩子。没多会儿就来了一辆单排车,众
把船舱的海鲜一筐一筐往上搬,李
国盯着过磅、计数,然后结算、点钱。据李
国说,这一趟除去油钱,能赚三千多块。
当然,要赚这份钱并不容易。接下来李国要检修渔船、缝补拖网,华夏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实施休渔期制度,出海捕捞作业的时间限定在春秋两季。所以渔民赚钱并不容易,拖网刮坏、甚至脱失也不罕见,遇到风
天气、船毁
亡也有发生,这行就是挣个血汗钱。
海也出了,鱼也捞了,大伙以为陈立东该返程了。不曾想,返家后,陈立东听李国说,他们家的木船是二界沟排船厂制造的,陈立东就怂恿李
国带他去二界沟船厂看看。
李太顺不想陪他,就开车回家打点行装,过几天再来接他。大姑父孙镇远也回家去收拾东西。
李国带着陈立东到了二界沟的远航造船厂,造船厂的厂长叫张星华,40来岁,妥妥的东北大汉。在船厂他也被
称作“掌作”。排船需要木匠、铁匠、捻匠等多个工种的通力合作,通常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