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技能大赛(2/3)

再贴牌,不过利润就得留给对方了,一台5万民币啊。

而职校里边也不消停。教学车间里,原来的设备被搬到东院,将来准备弄个展览馆,学员们可以来这里参观,直观了解机床界的“八国联军”。

一批新设备被送到教学车间,学校的一批教师带着工们在对车间进行重新划分区域,据说要在这里组织“东华杯”机加工职业技能大赛。

虽说是机加工行业的赛事,却由蓝市钢协负责组织,王庆来亲自担当大赛组委会主任。

参赛企业有德峰机械、隆伟机电、宝和金属、利民机械四家专业的机加工企业。

蓝钢、南车、滨海油田、三优碱业四家大型企业集团,也把自己机加工方面的队伍派出来参赛。

大赛分团体赛和个赛,先进行个赛、再进行团体赛。

团体赛的队伍就是上边这8家。而个赛就不限单位了。

大街上如果某个看到了蓝市报刊登的赛事广告,觉得自己手艺还行,就可以到技校报名参赛。

所以个赛将提前预赛,预赛从教学车间里的设备安装完毕开始,每天摆摊进行,到决赛前一天结束。

根据之前的比赛况,按工种从预赛中择优选出10名选手参加决赛,组委会会根据预留的联系方式,通知参赛者来参加比赛。。

比什么呢?个赛比较简单,分工种,车钳铣磨焊电,比作机械的熟练度和工种的实用技巧。

简单说,车工,在规定时间内车一根轴,比谁的加工度高;焊工,焊接一根圆管,比谁的焊接质量高。

奖金很诱,进决赛给1万,拿到冠军给5万,亚军3万,季军2万。

团体赛则稍微复杂些,组委会设定了十几个复杂的结构件,每个结构件看似

(本章未完,请翻页)

没有实际用途,大体由十几个零件组成。

比赛那天,将从这几个结构件里边抽选一样,以期公正。

比赛要求团体队员利用现场的设备和有限的材料,进行零件的车铣磨焊及组装,工艺设计和加工时间限定在四个小时。

评分标准就是所加工结构件尺寸度、形状度、位置度、表面质量、装配度。

选谁当评委是最难的,在蓝市范围内找估计不行,即使本公平公正,但是比赛就有个分高分低,给谁分低都不好代,容易得罪啊。

所以,钢协就向燕蓟蓝的知名院校院所发出了邀请,请这些单位派专家教授到场参与评判。

而且,为了尽量做到程序上的严密公正,这次比赛的团体赛由各参赛单位派出代表监督加工过程。

作品完成后只标记序号,评委们只对作品的加工工艺进行打分评判,至于属于哪个队伍,评委们就不清楚了。

弄得这么郑重其事,是因为陈立东设定的奖项非常诱,团体赛冠军奖金100万,亚军80万,季军50万。

按最多10、最少3的组队参赛要求,冠军队一最少分10万。3参赛并得冠的话,每个分33.3万,发家致富就是这么容易。

而且,每支参赛队伍也有10万元的组织奖,就是说,被指定参赛的队伍,即使派3名清洁工来做做样子,10万元的奖金也是奉送不谢的。

当然,所谓组织奖,是给参赛单位的,意思就是:谢谢捧场。至于选手个能分多少,就看单位领导高兴不高兴了。

之所以这么作,而不是走走流程、做做样子,一是为了树立钢协在江湖中的地位,谁能设擂比武?必须是武林盟主啊!

二是营造工业企业、技能至上的风气。

华夏终将成为工业制造大国,但是工厂里用得最多的却是农民工。

农民工这个称呼,怎么看都有些歧义。从字面上看,是农民出身的工,或者户在农村的工

细分析,这三个字还意味着:吃苦耐劳、抗压耐、薪资不高。

工业大国而非工业强国,很大原因在于许多工厂放弃对加工质量、度、工艺的追求,与发达国家比,产品就是粗糙。

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工的技能水平不行。到90年代,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华夏刚走出文盲、半文盲的时代。在陈树俭少年时代,国家哪有几座工厂?洋火、洋钉的“洋”字说明了一切。

这种况下,你让农民工如何熟悉机械、熟练地作机械,能出产品就行了,要什么自行车?

但是,陈立东的目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任务要求是: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才脱颖而出的企业文化,培育一批技能过硬的团队和英员工,在宿主所在时空某一地域获得较高评价或积极影响。

树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陈立东早就提出来了:学习创新、团结奋斗、追求卓越、尊重收获。

你勤学苦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