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短歌行-祭英灵》(1/2)
建文三年中秋佳节下的昆明,因为朱允炆的存在而变得热闹非凡,连同驻扎在原安南国,现
趾承宣布政使司的燕王朱棣、西平侯沐晟、布政使简定都来到了昆明,觐见朱允炆并一同欢度。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昆明城外扎了大营,近十万大明
锐再此驻扎,大营北部有一处高台,耗时一个多月才搭建而成,说是高台,更像是一处坐北面南的宫殿。
自殿宇最底部之台阶拾级而上,逾三丈之高处有一平台,两侧摆放案几,可坐十
,案几往北仍是台阶,有二十余级后是一小型殿宇,木制搭成,站在殿宇之前,可俯瞰共数十万大军集结之校场。
未时刚过,骄阳西移,军营中便号角声喧天,十余万大明健儿自营帐中涌出,齐聚校场,只站的整整齐齐,具皆屏气静声。
校场四周设有行军鼓,十余名赤膊壮汉手持双锤,擂鼓而响,便自最上方殿宇之中出现十余
,皆顶盔掼甲的大明重将,拾级而下,步履至平台之上,面视大军。
燕王朱棣站在最当首的位置,在他身后依次排开的有沐晟、马大军、朱高煦等南下作战的猛将,也有诸如简定、张紞这些两省布政使的文官。
朱允炆搞出了一个大明帝国体系,稳定的西南一众番邦小国,为此,开心的朱允炆便要趁着这中秋佳节大办一场庆功宴,顺便连着此番西南作战的有功之将也都要封赏到位。
朱棣看了一眼高台之下这十余万
锐之师,又扭回首看了看顶端的殿宇,不禁心生感慨。
历朝历代之帝王,视开疆辟土为最高荣耀,对于战争乐此不疲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而只有自己身后的那个侄子,却总有一些常
无法理解的举措。
但不管如何,搞定了西南,又鲸吞了整个安南国,平添了数百万计丁
,而且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屠戮战
,安南国上上下下那些宁死不当亡国
的土著,都死在了暹罗等国的刀下,留给的大明的全是顺民。
仅凭这份功绩,便足够朱允炆吃一辈子了。
至于大明帝国体系?
不过寥寥几场仗,甚至没有迫降任何一个国家,就让这六国心甘
愿的低下脑袋,加
到朱允炆为他们勾勒的雄图伟业之中。
用区区一两万将士的鲜血,换回统筹规划六国事,将这些国家的资源、财富和军事力量都攥在手心中随意挥使、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这就是自己这个侄子的手段啊。
如果朱允炆知道朱棣心中的惊叹,一定会暗喜,这就是眼界开阔的重要
,古
能力是有的,但是眼界实在是狭隘。
开疆辟土固然是丰功伟绩,但过于依赖生产力。
没有铁路火车和飞机的年代,没有和平的小男孩、重机枪,距离中央越远的地方,越难以统治。
靠着冷兵器,在南亚这些国家的
山密林之中,哪年哪月能清空这片土地上的
?与其耗时耗力杀成一片不毛占据下来,还不如像猎
那样,用一块食物将他们从
里引出来,然后将食物扔到另一个野兽的
,让他们互相撕咬去,最后猎
收尾就足够了。
鼓声愈加急促起来,大殿之中一道
影终于走出,迎着西移的夕阳,慢慢出现在无数
的眼帘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自朱棣往下,校场之中再无一
立身,皆单膝点地,齐唱万岁。
声威如闷雷炸响,让
不禁耳音轰鸣,热血沸腾。
“朕的将士们,大明的儿郎们,今
是金秋,是我民族国家之大好盛
,都起来吧,与朕同度佳节。”
高台的唯一好处,就是声音可以传到很远。
站在近六丈高的观台上,朱允炆的屏气高声,或许不可能让十万
全部听见,但足够使最靠近高台的那一群健儿听闻到,前军起身,后面的便也都跟着站了起来。
“诸卿落座吧。”
朱允炆挥手,那高台之中的平台处,朱棣等一行大员便齐声道谢,但看到朱允炆没有落座,他们也就继续杵着,哪里敢坐。
“今
是中秋盛
,朕与诸卿并将士们同饮。”
朱允炆举杯,十余
忙并举,而校场上的十万儿郎可就没这待遇了,他们怎么可能真在这时候饮酒,最多等皇帝离开后,回到他们各自的营帐内倒是可以喝上两
。
“朕本来有一肚子的华丽辞藻来祝贺佳节,但毕竟秋天,再多的祝愿也盖不住万物凋零。”
朱允炆一碗酒下肚,却是叹了
气。
“此番西南作战,我大明共有两万七千四百二十八名儿郎无法重归故土,又有数万
受到了或轻或重之伤,宛如这飘零之落叶,从此离开了他们的同伴、好友、亲
,如此之
,朕与大明,焉有可贺之道理?”
高台之上的气氛,陡然因朱允炆的一番话而变得沉寂下来,没
会想到朱允炆会在中秋佳节这个
子说起这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