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下官有一些粗浅的想法(1/2)
严成锦和王守仁站在徐恕身后,工部的都水清吏司郎中不在,其他工部官员都在这里。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今工部遭到言官弹劾,花在冶铁方面的靡费太多,如今太平盛世,戊字库和广积库,储存的兵器和农具足够,应当停罢铁课才是。
工部尚书徐贯皱着眉:“停罢铁课容易,如此多工
,应当如何安置?”
每一座炉,从凿矿搬运,到煽炉巡炉,有数百不等,今年的冶铁量就达到了五十二万斤。
其中三十八万斤都是官冶,可见要遣散多少。
在座的官员,画图纸都是一把好手,可想民生问题,着实需要引经据典,查阅资料,思考一番。
真有点难为他们了。
对于大明的冶铁,严成锦还算熟悉。
虽然洪武年间,停罢了各处的官冶,开放民间冶炼,但英宗在位时,战事不断,总不能让民间冶炼兵器吧?
所以,官冶还是保留了下来,只是产量占比低了一些。
这群蠢如猪狗的言官,竟想关掉冶铁。
铁是工业之母啊,冶铁不仅不能关,还要大肆发展。
严成锦思索一阵,仔细推敲,想了各种纰漏的可能,渐渐在心中有了答案。
可如何最小减少装的成份,把解决方法说出来?
嗯,这是个难题。
严成锦知道徐贯。
徐贯是个治水能臣,位高权重,办起事来十分狠厉,带过的官员,都害怕他。
压根不懂治水,也敢拍着胸脯对弘治皇帝说“没啥问题”,当即走马上任。
之所以敢如此硬气,完全是因为徐贯有个了不得的亲戚,宁寿侯张鹤龄。
徐贯的小妾的姐姐,正好是张鹤龄的妾。
当初,徐贯当上工部尚书,张鹤龄在暗中也出了一把力。
徐贯这个,也贪银子,但也办实事。
过不了半年,他就要致仕了,关心官冶的工安置,就是为致仕之后,留个身后名。
也算是顺手做了一件好事。
严成锦看到了曾鉴,他坐在徐贯身边,恨不得抓耳挠腮。
一刻钟过去,工部个个官员摇叹息,养着就要被言官弹劾,这有解决的法子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有解决的法子。
直到散会,也没得出个方案来。
曾府,
这时,工部左侍郎曾鉴,正在家中的书房站着,一个老儒生摊开宣纸,准备舞文弄墨。
曾鉴有个癖好,就是自己不写,喜欢看书法大家写。
那些流畅的笔墨,油光发亮,字迹还未,光滑顺畅,越大越舒服,让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感。
曾鉴心烦意的时候,就喜欢看着儒生写大字,也不说话,默默地站在书案旁,发愣。
他想升任本部尚书,可碰到了一个难题。
如今,工部尚书徐贯有致仕的意向。
反观如今有可能升迁的,礼部左侍郎傅瀚,左都御史闵珪都是很强劲的对手。
横在身前的难题,正是今徐贯提出的停罢官冶。
若能解决,他必定顺利升迁。
“老爷,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王越大来了。”下
来禀报。
曾鉴撇撇嘴:“他来作什么,又想送礼?本官是清官,不见。”
下支支吾吾:“王大
说,他不是来送礼的,而且他说,想来给大
亲自写大字,写多少都行。”
王越的书法,不知比这老儒生好多少倍!
曾鉴心中一动,垂涎起来,若是能观摩他写一天……
“他真的说,写多少都可以?”
“是啊老爷。”
府门外,王越捋须,老神在在的站着。
当过都察院的部堂,又热衷于送礼,朝廷哪个官员的小癖好,不被他调查得一清二楚。
也不担心曾鉴不出来。
曾鉴不喜欢结朋友,却独独有个癖好,观摩他
的书法。
片刻,曾府的大门打开了。
开门的,是曾鉴本。
曾鉴拱手笑道:“王大怎么来?真是让下官受宠若惊。”
“可不敢称是下官,老夫如今的品轶,还不如你,若是托一声大,不介意,就称我世昌兄吧。”王越笑道:“近来无事,知道贤弟喜欢书墨,技痒得很,就来叨扰一下。”
曾鉴眼前一亮,连忙将王越迎了进去,道:“世昌兄里面请,我早已让墨好了上等的笔墨,快请快请。”
“瞧你一副猴急的样子。”王越闲庭信步走进庭院。
王越也不多说什么,进了书房就写字,曾鉴看得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