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刺杀(1/2)

大夏王朝四海升平,正值盛世。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开国百年来,北镇柔然,西逐百戎,武功千古罕有。

三代君王励图治,文风大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圣贤频出,文治已达极盛。

大夏都城夏京,气势恢宏,坐落在一片大平原中央,周围八条大河环绕。城墙高大雄峻,隔着十里,一目了然。

夏京往北,一条笔直的官道直通远方,从夏京北门,沿着官道两侧列着两行威武的御林军,甲衣鲜明,庄严肃穆。如此阵仗,既不是迎接凯旋而归的王师,也不是皇亲国戚出游,而是有一个要犯今要押送夏京。

夏京北边十里处的春风亭是必经之地。

一大清早,春风亭的亭长刘大刀带着春风亭府兵三百多,守在界桩处等待,到了午时,等的舌燥,终于等来一列车队。车队停在界桩处,刘大刀马上跟二十里亭的亭长及刑部押送的官吏割文书,接过押送之责。

春风亭原本叫十里亭,距离夏京十里。夏京中文武官员北上、西行赴任,亲朋好友送行,往往送到十里亭。十年前,一代名士徐谦北上赴任,京中数百文官相送,其中一个才子写了首《送徐太傅至十里亭》,诗中有一句“莫道此去无知己,十里春风伴君行”名动天下,十里亭慢慢被文士叫做春风亭。后来一些文骚客集资在十里亭地界,修了一座亭子,刻名春风亭,而后凡是京中送行,必送至春风亭。

春风亭是一处路,往北去原,往西去大漠,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都要经过这座亭子。亭子四周,搭着一些简陋棚子,专做往来客商、旅生意,久而久之颇有一番热闹。今亦然,很早就聚集起了大批物,多是文墨客,平百姓被御林军驱逐,不敢靠近,只能远远观望。

刘知易挤在一群文墨客中,在春风亭外一个茶摊上坐着。他能在这里,不是因为他是有名的文士,或者官员,而是因为春风亭亭长刘大刀是他爹,他是亭长家的二少爷,地地道道的地蛇,所以御林军校尉没赶他出去。

作为地蛇,摆摊卖茶的王伯跟他很熟,给他上了一壶珍藏的好茶。刘知易不藏私,热邀请挤在一张桌子上的四个书生一起品茶。

刘知易用心昭然若揭,就是在结这些。刘知易身穿锦衣,年少俊俏,一副翩翩佳公子模样,其他四穿着布衣,一副寒酸,刘知易却结的很露骨,连凳子都不沾,频繁的给其他添茶倒水,态度恭谨。因为这些寒酸都是夏京太学的学生,一高中就是朱紫贵,根本高攀不起。事实上,如果不是他们来此迎候师长,现在他都结不上这些

刘知易也读过书,在春风亭曾有神童的名声,可惜都是往荣光,十多年过去,早就没记得武举家的神童。刘知易对读书失去信心,自认没那个天赋,息了读书科举朝为官,做一番事业的念想,只是心中偶尔有些不甘。

即便不做官,能跟这些未来的官场翘楚搭上关系,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刘知易结这些监生,也有结他。王婆觉得老公没眼色,刘少爷在这里,竟然不好生招待,连忙腆着笑脸跑过来道万福,接着就要抢刘少爷手里的茶壶。

“这种粗活怎么能让刘少爷您做呢,老婆子来吧。”

刘知易冷着脸哼道:“去去去。我们读书在一块图个清闲,你一边去!”

刚才就是这样赶走王伯的。

说着就给一个姓张的书生继续倒水,这书生满脸激昂,慷慨陈词,颇费水。

刘知易留心听着,这可都是平时听不到的大瓜,只听这书生说道:

“徐太傅此次还朝,必定能打掉权气焰,众正盈朝,一扫颓废!”

一旁伺候的王伯脸上色变,过来了一句:“这位公子,莫谈国事!”

刘知易又赶开他;“去去去。我辈读书心系天下,无事不可谈!”

刚刚被打断话的书生冲着刘知易点点,算是赞许,但高傲的神不变,连仔细看都没看刘知易一眼,继续高谈阔论。

说的大都是朝局走向,国家大事。这些跟刘知易离的太远,他就听个热闹。

书生们中的权,指的是当朝太师魏无暇,外号锦官,官居一品,位极臣,手下党羽众多,六部尚书均是其门生,权倾朝野。十年前,当朝太傅徐谦离京,远赴漠北巡边,其实是被魏无暇排挤出去的。

当年被排挤出京之时,徐谦无比风光,数以百计的门生故吏相送。如今还朝之时,却颇为萧瑟,以戴罪之身被押解进京。边地六大节度使联名弹劾徐谦克扣军饷,新君继位,马上派将徐谦解职,押赴京城受审。

不过事背后没那么简单,不止刘知易知道,天下都知道。徐谦进京受审,不过是给看的,皇帝让徐谦进京,事实上是要大用徐谦,因为徐谦是去年登基的新君的老师。当今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