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太后垂帘(2/3)
,依旧听到了一些朝堂秘闻。
主要还是以王侍郎为首的一派官员,苦劝皇帝不要牵连太大。小皇帝新君继位,格执拗,对徐太傅给予厚望,结果太傅被劫,龙颜大怒,坚持要严惩凶犯。王侍郎不肯妥协,昨天王侍郎撞柱,今
缠着绷带上朝议事,最后言语偏激惹恼皇帝。皇帝以君前失仪为借
,让太监廷杖王侍郎,结果王侍郎一党依旧不肯屈服,反而有十几个官员昂首挺胸自请廷杖,排着队让太监打板子,把小皇帝气的提前退朝。
第三。不仅王侍郎一党继续反对皇帝严查徐案,十几个王公贵族也站出来反对。认为此案牵连太广,难免株连无辜,希望皇帝息怒,着三法司密查即可,不需要兴师动众。皇帝很不满,认为在京郊出现劫持要犯的事
,这是贼
公然挑衅朝廷,必须严惩。不但不听劝告,反而要求三司立刻拿出条陈,广发海捕文书,将涉事
员一个不漏尽快抓捕归案。
一连三,刘知易终于确定,朝廷没有通缉他和家
的原因,是皇帝和大臣意见不一,僵持不下,尚未进
审理流程。以刑部左侍郎为首的一帮大臣坚持不肯扩大范围,株连太大。所以皇帝能够亲自掌管的御林军,第一时间就被皇帝下令,把当
迎候徐谦的一万官兵全部收押,可归兵部管辖的府兵,却仅仅收监了几个靠近京城,负责押送任务的亭长。普通士兵,则一个都没抓。
这些消息,让刘知易心中的担心减轻了许多。假如不是运气太差,父兄应该带着母亲躲起来了,以刘家三代在乡下经营的
脉,藏一段时间应该不难。一旦躲藏起来,朝廷又没有通缉他们,他们现在应该是安全的。刘知易担心的是,当
他们没能逃出去,最担心的,则是被曹侍郎派
灭
,虽然曹侍郎被刘知易诛杀,但很难说他没有提前做出安排。
第四,酒楼中传出皇帝不上朝的消息,连宫门都没开。一大半朝臣散去,王侍郎领着一小半朝臣在宫门外伏阙。及第楼中书生进进出出,脚步匆匆,消息不断扩散,竟然是一群八卦党,热衷于出去打探消息,然后回来跟同伴分享。
天气炎热,一些老臣接连中暑,甚至晕厥过去,可皇帝依然紧闭宫门。皇帝不上朝,王党不退却,一个皇帝,一群臣子,就此僵持起来。一直到黄昏,担心夜里宵禁的刘知易离开及第楼,王侍郎还在带伏阙。
第五,一进酒楼,就听见一阵阵激愤的声音,书生们慷慨激昂。原来王侍郎已经伏阙了一夜,皇帝始终不曾开门,也没有旨意传出。
第六,继续伏阙。刘知易知道得不到什么消息,朝堂如此,短期内徐案不会有什么进展。他只在及第楼中转了一圈,就转身离开。辗转跑去昭狱,见到一道奇景,无数马车、轿子将昭狱门
围了个水泄不通,许多锦衣华服的
物在昭狱门
朝狱卒怒骂,其中绝大多数是
,一贯色厉内荏的狱卒,竟然半个字都不敢还嘴,只能紧闭大门不出。刘知易并没有惊讶,因为他从酒楼里就知道了消息,一群勋贵围了昭狱。
原因很简单,御林军中多是富贵子弟,尤其是军官,大多出身权贵之家。天下承平久,御林军不需要打仗,又能就近驻守皇城,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些勋贵安置子弟的去处,大量膏粱子弟充斥御林军,军备
良,华而不实。由于徐案,上万御林军受到牵连,被小皇帝不分青红皂白的投
诏狱,这上万御林军官兵背后,牵连着无数勋贵家族。他们不敢公然反对皇帝,可来昭狱闹一闹的胆子还是有的。
尤其是一些,心系儿子,想来昭狱探监,却碍于皇帝严令,昭狱竟然不许探视,这些
大多都是诰命夫
,平时端庄稳重,急了也会骂
。狱卒平时对犯
家属予取予求,对这些贵
却无可奈何,得罪不起,只能关起门来做缩
乌
。
看到这景,刘知易知道他不可能有门路进去查看,也不太可能有消息传出来,毕竟连这些贵
都进不去,还有谁能进去呢?
他只能继续守着及第楼。皇帝跟大臣的关系持续恶化,皇帝对王侍郎一党彻底失去耐心,虽然不上朝,但不代表皇帝不想处理徐谦一案。辍朝三之后,从皇宫里开出了一对对金吾卫,竟然开出皇城,往北去了。酒楼里很快传开,说皇帝不想进行朝议,决定独断专行,派出金吾卫亲自彻查徐案,北去的金吾卫就是去抓
的。
皇帝的行为彻底惹怒了王侍郎,马上写了一封檄文,当着宫门外伏阙的文武百官和守卫宫门的金吾卫官兵的面,公开痛斥皇帝昏庸,之后当众弃冠,脱去官服,将官服叠的整整齐齐,将官帽放在官服之上,然后只穿里衣,赤脚走出皇城。
之后几天,不断有官员效仿,及第楼中又热闹了一番。
“三十八了!”
一个书生兴冲冲跑进来,进门就高喊,第三十八个官员弃冠辞官。
可是皇帝依然不妥协,一不开宫门,二不撤金吾卫,反而每天都大肆搜捕嫌犯,每天都有囚车进京,由近及远,沿着北去的官道抓,凡是负责护送徐谦的府兵,无论官兵,都在抓捕之列。
这已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