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戎女(2/3)

吧。你的布袍太旧了。”

方先生摇摇:“我的袍子还好,又没。”

是没,可已经洗的发灰,没有一点色泽。

“那这块料子怎么样?”

这是一块红绸,儿带着期待的眼神问着。

方先生神色微动,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都收起来吧。回送去布庄折现。”

儿撅起嘴哦了一声,对这些绸布完全没兴趣了。

这几块绸布是刘知易的拜师礼。

“爹。你刚才是问师弟吗?”

儿问道。

方先生嗯了一声。

“还成。就是有点笨。认不清药。”

“嗯。或许是不擅辨药,明教他背丹方。”

第二天上课,刘知易的课本变了,变成了背丹方。一本厚厚的,发黄的手抄医书,名字叫做《百世名方》,师姐说是师父年轻时候从一个名医那里求来的,其中有一千多个药方。

想当医生,自然要学会开药方,这也是基本功。刘知易立刻来了神,马上斗志昂扬的背起来。主要都是针对寻常疾病的药方,比如体虚,气虚,比如疼、中暑之类的疾病。药方里的药材也寻常,离不开药铺里的一百多味药。

一本丹方,光是粗读一遍,就用了三天,回发现前面背的又忘记了,好容易记得的,发现记错了几味药。

不到十天时间,刘知易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自信满满,变成了大如斗,毫无绪,被高考的恐惧支配的熟悉感觉又回来了,不一样的是,高考是在父母的迫下,而这一次,他完全是自找的。

不能放弃!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医科都考不了,以后在被那些科举的成功者欺负的时候,就不要抱怨!

刘知易苦苦激励自己。

老师倒是一直很认真,主要是师姐教刘知易辨药材,背丹方;有病上门的时候,先生也会把刘知易叫过去,手把手教他望闻问切。

这一,大清早来了一个捂着肚子的中年男,老师先问病,此腹痛,又把脉,就定了病

“你来试试。烦热有疟状。脉象虚浮,阳明病。”

先生离开,刘知易坐在堂前给病继续把脉。

“别动。坐好!”

时间长了,病似乎有些不耐烦了,刘知易更不耐烦的呵斥。

似乎这病看不看病事小,影响自己学习事大。于是继续紧紧抓住对方的手,两根手指搭在脉上。

已经摸过十多个的脉搏,太复杂的脉象他还判断不出来,但虚实症状已经掌握,轻轻按压在此脉上,马上能感觉到脉搏,这就是浮脉,手指用力,脉搏稍减,这是体虚,典型的虚浮脉象。

刘知易手指反复试验,病是最好的学习道具,仅次于医者本。这些天,刘知易摸过最多的,还是自己的脉搏。

皱着眉,想抽手离开。

“你怎么这么没耐心?”

刘知易不悦。

苦笑道:“刘少爷。小想上茅房。”

原来不是不耐烦,是憋不住了。

这时候门外有声音响起,古怪的腔调,陌生的语言,刘知易没听懂。

方先生正在开药方,也不抬,冲着外面喊了几声,用的同样是陌生的语言。

经过十几天的接触,刘知易已经发现,这个方先生确实见识很广,之前有些小看他了。从多话的师姐里套了不少报,方先生年轻时候确实去过很多地方。往南翻过五岭去过岭南的边郡,往北去过狄原,往西去过戎的山谷,大夏王朝的万里江山几乎走遍了。师姐就是方先生从西戎山谷里带出来的。

方先生冲外面喊完,继续低写丹方,一旁准备抓药的师姐,突然箭步窜了出去。

刘知易有些好奇,放开病:“好了,去茅厕吧。去隔壁上,别在这里。”

不允许病在药铺后院上茅厕,不是他有洁癖,而是茅厕要他收拾。

嗯了一声,捂着肚子跑出去了。

刘知易不急不慢的走出去,左右看了一眼,发现药铺东边院墙边,两个大热天穿着羊皮,成一团,粘成一根根筷子粗细的辫子,身材十分魁梧的汉子正牵着两匹马在这里。

师姐正跟两个魁梧汉子说着什么,陌生语言,刘知易听不懂。

只见师姐脸上时而露出激动神色,时而露出疑惑,最后还从脖子上拽出一个兽牙状项链给他们看,陌生摇着,师姐脸上露出失望,又说了几句,颇为沮丧的转身回药铺。

“师姐,这些是戎?”

大夏国西部,有连绵的高山,在高山谷地里,居住着半耕半牧的西戎部落。

师姐点了点

“你跟他们说什么?”

刘知易好奇问道。

师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