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3)
,所以听说吴起杀了自己的妻子,就不用吴起,吴起去了魏国,大败秦国;孔子在鲁国当权,一个小兵三次打仗,三次当了逃兵,孔子听说这士兵家里有老父亲,认为这个士兵孝顺,所以不治罪,还把士兵举荐给国君。所以孔子在鲁国执政,鲁国衰弱。
而翻遍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豪杰,刘邦、曹、李世民,这些
手下都有一帮
乖张、劣迹斑斑的手下,却能容忍他们的劣迹,最后成就大业。崇祯皇帝容不下手下一点点瑕疵,重用一大群号称道德之士的东林党
,结果亡国。
试图将道德跟能力挂钩,并加以证明,儒家这套逻辑错误太大。
所以很难说服刘知易,但却让他很难受。因为学正、学谕和十几个儒家上舍生组成的气场,实在是太强了,压得他很难保持理智。不断受到各种儒家道理冲击,让他很想接受。
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儒家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并把这些罗列成上下关系,只有修身才能齐家,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只有治国才能平天下,这逻辑刘知易不认可,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容本身他是认可的。一个,提高自身修养是没错的,融洽自己的家庭是没错的,治理国家是没错的,平定天下更是没错的。但如果一个
有平定天下的志向,他应该努力去学习治国理政的能力,而不必然要先学会把自身道德提高到圣
水平,然后才去管理家庭,把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然后再去治理国家,把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然后再去争霸天下。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刘知易开始思考,一个如果单纯想做个好
,那么可以选择修身养
,打磨自身的道德,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
生选择;一个
成家立业之后,花费
力心思,将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处理的其乐融融,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一个
立志治国、平天下,有这种远大志向,也值得鼓励,然后去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去考科举做官。
这些儒家宣扬的内容都很好,只是之间没有关联。
如果一定要有点关系,那也应该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况,去做最明智的选择。如果自己的能力很强,智商
商都很高,又花费
力学习了相关的知识,那就去做官,造福苍生;如果一个
能力实在不强,学习任何知识都一
雾水,那么学一门手艺,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至少能养活自己,上不给国家制造负担和不稳定因素,下不连累父母亲
,让他们为自己
劳。
“子曰:君子怀德,小怀土;君子怀刑,小
怀惠……君子喻于义,小
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学正开始讲君子如何修养的问题,刘知易依然不太认可。君子心怀道德,小心怀土地,君子心怀法度,小
心怀私利。这没道理,一个君子心里有道德的同时也可以有土地,心里敬畏法度的同时,也可以兼顾私利。
是不是无私,跟是不是君子没关系。相反,一个活的没有自己的
,也可能给世界带来无穷的祸患,希特勒不抽烟,不喝酒,不好
色,不谋私利,却是一个
间的恶魔。瓦特、
迪生这些
,抱着发财的目的,投
力搞发明创造,反而带领世界进
了新时代。
不过刘知易认可应该做君子,心怀道德。但不能说一个
有私心,就不是君子。反之,一个
自私自利,只要他不害别
,那就不能说他是小
。君子和小
之间,是绝大多数的普通
。不能简单的非此即彼,
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分为小
和君子,上帝杀
的时候就是恶魔,恶魔救
的时候就是上帝,神且如此,更何况
。
不能苛责每个都去做君子,做君子是需要成本的,有些
不自私自利,不锱铢必较,他儿子今天的
钱就没有着落;有的
只要手指缝漏一点,他的员工就可以多发几百块奖金,就可以少几次九九六。
一个选择公正无私,还是自私自利,只关乎选择,只要不违法就不该被苛责,未经他
苦莫劝他
善,每个
都有自己的难处。一切只关乎自己的选择,当你可以做君子的时候,就该去选择做一个道德高尚的
,这其实是你的幸运,当你无法道德高尚的时候,尽量选择别做一个小
,就已经很高尚了。
一切关乎选择,选择的基础不是道德,而是能力,运气,资源,背景。
刘知易被学正凝练的气场压的喘不过气,可他心中不服,你们凭什么告诉我我该怎么做,你们有什么资格教我,在我被徐案无辜牵连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如果那时候我要怀刑,是不是就该站在原地等官兵抓我,然后被投昭狱,屈打成招?
没有资格告诉我我该
什么,我有我的选择,我富贵的时候,我愿意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我落魄的时候,我也可以铤而走险,对不公说不。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我的选择!
刘知易激的气势,终于被压碎了,可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屈服,高喊一声,晕了过去。
见到刘知易晕倒在地,几个上舍生愁眉不展,他们没想到这个学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