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节 岭南难治(1/2)
搭上了徐介,一切都方便了,终于不用骑驴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几个也坐上了马车,不用担心
露。
三个依旧易容,只有刘知易,为了易容,不得不露了真容,所以徐介并没有认出几
,还以为上刘知易带的眷侣,他不多事,并没有探寻。
一路上两骑马并肩而行,马是从附近的驿站征用的,马车也是。
故见面,有说不完的话。
叙旧之后,说起现状,徐介感慨万千。
感叹岭南民风粗野,南田县又是一个多男少的县,似刚才这种谋杀亲夫的案子,一年有十几起。
“徐兄何不另谋出路?”
刘知易问道。
徐介是名臣徐谦嫡孙,徐谦门生故吏遍天下,他想找门路调走,易如反掌。
徐介摇摇:“岂能半途而废。在下势要移风易俗!”
中原总对其他地方百姓充满偏见,总认为别的地方民风粗野,总想教化外地百姓。
刘知易叹道:“改朝换代易,移风易俗难啊!”
徐介点:“在下已经遍设学堂,假以时
,定能移风易俗。”
这可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过办学总上好的,岭南这种均物质丰富的地方,
力缺乏,有条件,也有必要提高
均素质。
“徐兄,可得坚守很久啊!”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聊着天,到了一个小镇,天已经黑了。在镇上的驿站休息。
南田县的驿站和官道,基本上就靠着金川江,就只有沿江一线,算是好地方。往南的丘陵地带,实在是清苦。只开发了十年,五十万挥洒汗水,能开发出田地,但基础设施落后,物资进出困难。道路条件很差,所以盛行骑驴。
在这种条件下,徐介竟然往每个亭都派遣学官,要求每个孩子都读书。那个亭完不成任务,就进行重罚。他来南田县才一年,已经官声很臭,被同僚骂作斯文败类。
除了在教育上的建树外,徐谦不断征发民力,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岭南哪怕上丘陵地带,都不怎么缺水,他挖掘了不少山塘,让大量丘陵间的梯田得以浇灌,还修建了三十里海塘,让海一带时常会被海水倒灌的平坦土地得以保全。在这里推广江南盛行的桑基鱼塘,却一败涂地。
不是桑基鱼塘模式不好,而是这种模式还耗费力。鱼塘养鱼,种莲藕、菱角,岸边栽桑养蚕,桑树需要肥沃的土壤,鱼塘的塘泥刚好可以用来施肥,肥料来源于鱼的粪便,桑蚕的蚕蛹又是最好的鱼食,桑基鱼塘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可惜的上,挖塘泥,这种工作十分辛苦,必须得年轻的壮劳力
作。江南上天下第一大郡,
八千万,最不缺劳力,所以桑基鱼塘效率很高,岭南本就缺乏劳动力,搞桑基鱼塘还不如搞专业化。
刘知易跟徐介聊了很久,发现他在经济上建树不多,虽然很想用力,却抓不住重点。徐介学的是儒家,向来轻视商业,搞不好经济,是儒家的通病。
好在桑基鱼塘虽然失败了,却抱住了沿海三十里平滩,保住数十万亩水田。南田县的农业生产在徐介手中,是得到了发展的。善于钻营的东海商帮,依托海塘,在南田县建造了港,如今海
一带,
渐繁华。
刘知易潜移默化的开导徐介,他可不敢正面硬劝,更不敢用好为师的
气教他,因为儒家毛病很多,他们的好处上使命感很强,心怀天下,有家国
怀,坏处就是不听劝,总认为自己上对的,大道理一堆一堆。
引导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刘知易用他路上见过的赢郡和南荒作为例子,当告诉他岭南那些豪商如何进斗金的时候,徐介嗤之以鼻,又告诉他赢郡如何以财政、税收这些
作
强的硬指标为依据,逐渐改善现状的时候,徐介只感慨赢郡离岭南太远,不然可以大肆移民。
刘知易毫不怀疑,不管朝廷怎么想,徐介肯定敢偷偷敢移民这种事。
刘知易跟徐介聊天的时候,金川郡主不合时宜的闯进来,她自称刘知易的表姐,远嫁到了岭南。徐介没有怀疑,于是以金川郡主询问北田县的况为开始,三
的话题转移到了关于北田县和岭南东郡节度使上来。
徐介书生意气,心直快,对东郡节度使颇多贬损。认为岭南东郡许多事
,就坏在了节度使身上。
东郡节度使,是第二代的司马忠,此也修行儒家,可徐介半点都看不上这个
。认为司马忠根本就没有治国之才,只够格当个亭长。之所以看不上司马忠,是因为司马忠当政以来,岭南东郡
凋敝。
十年前岭南五百万,东郡占了三百万,结果十年过去了,东郡
反倒只有两百八十万
。一场大泽县强迁,造成三十万
流失。
又说起北田县,司马忠的节度使衙门就设在北田县城,司马家是世袭的节度使,不思好好营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