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汉国篇(6/37)

太后颦了颦眉,想发怒,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他还没有进宫么?”

中年妇人奉了盏茶汤,“那日太后斥责得狠了,襄邑侯虽然听话,可也是要面子的,这几天都躲着太后呢。”

太后叹道:“让他进宫吧。”

“诺。”

“到底还是要靠娘家人啊……”

太后摇了摇头,自失的一笑,然后对旁边的女医道:“你那个弟弟呢?”

这位义姁正是义纵的亲姊,她离乡多年,此时却成了太后最信任的女医。她闻言笑道:“霍大 司马亲自下令,把他补入羽林天军。再历练几年,就可以为太后和天子办事了。”

太后点了点头,“等他熟知了军中的规矩,就调到北宫来吧。”

义姁叩首道:“多谢娘娘恩典。”

“备些礼物便去吧。”

“诺。”

义姁退下后,殿内还剩下白发老妇和那名中年妇人

中年妇人道:“赵王又派人来了。”

太后淡淡道:“这次送的什么?”

“金铢五千,白璧二十双。美人十名。”

白发老妇道:“天子至今尚无子嗣。也难怪赵王心急。”

中年妇人道:“赵王那位太子与天子同岁,近支宗系以赵太子为长,若是天子不豫,轮也该轮到他了。”

太后转开话题,“江充还没有回信吗?”

“已经到了舞都。”

“让他问过就回来。”

“宁成那边……”

太后道:“一个平亭侯而已,且容天子快意。”

“诺。”

太后浅浅饮了口茶汤,“那些贱婢呢?”

中年妇人道:“昨晚那两个受了凉,已经喂了药,打发去永巷了。”

“赵王那边你去看看。只说礼物收到了,其他什么都别说。”

“诺。”

偌大的宫殿中只剩下那名老妇,良久,老妇道:“赵太子年长。”

“哀家省得。”

太后道:“赵王知趣便罢,不然……”

白发老妇低低咳了两声,“那个人来洛都了。”

太后端茶的手指微微一颤,然后挺直腰背,凛然道:“哪里来的消息?”

“有人在颖川见过那个人。”

“什么人?”

“一个叫薛豪的游侠。”

“把薛豪带来。哀家亲自问他。”

妇道:“谒者刚问了两句,他便横刀自尽了。”

太后举杯往案上掼去,恨声道:“这帮游侠!”

“呯”的一声,瓷盏嵌入漆案,茶汤泼溅出来,在黑亮的漆面上留下一片白色的水痕。……

邙山位于洛都以北,在后世是历代帝王将相最为青睐的埋骨之所。后世有言称: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以至于北邙山上无闲土,尽是王侯旧坟茔。但此时的邙山并没有后世坟墓累累的景象,山间古木森森,苍翠如云。

细雨纷纷,一处精致的楼观掩在林间,周围的山林轻云缭绕,宛如一幅烟雨如织的画卷。

上清观规模不大,建造却十分用心。整座道观依山势分为上下两处,位于下方的建筑是一座四方的院落,呈甲字型,上方是一排静舍与一座凸出于峭壁之上的楼观,组成丁字型,中间由一道乙字型的回廊连接,暗合六丁玉女,六甲阳神和太乙之数。

那座楼观飞鸟一样凌然于峭壁之巅,面对着莽莽群山,楼观周围三面悬空,建着朱红的游廊,栏内垂着浅黄的竹帘,里面悬挂纱帷。那纱帷薄如蝉翼,在观内望去,山间的景物尽收眼底,然而就这样一道轻纱,便将随着秋雨而来的寒意和潮湿尽数隔绝在外。楼观内暖意融融,宛如自成天地。

细雨落在檐顶,发出春蚕般细碎的沙沙声。楼内铺着白色细藤编成的草席,旁边放着一只小炉。一名穿着青色道袍的女子屈膝跪坐,她微微俯着身,左手挽住右袖,挽起炉上的铜壶,斟入漆盘上的耳杯中。

沸水落入杯中,发出悦耳的轻响,茶叶一片片舒展开来,在瓷制的杯盏中呈现出碧青的色泽。

青袍道姑斟好三杯茶,捧起茶盘,奉到案上,然后跪坐在旁。

未曾髹漆的几案与茶盘一样,保留木质的原色,一名穿着杏黄道袍的女子抬起手,露出一截雪白光润的皓腕,玉指轻轻拿起耳杯,双手微举,温言道:“请用茶。”

水气蒸腾,模糊了她的玉容,只能看到她玉颊优美的轮廓和她身上杏黄的道袍。她举茶的动作从容不迫,却充满难言的韵律,让人的目光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去。

对面坐着两名贵妇,她们盘着鬟状的高髻,发上佩戴着宝石攒成的饰物,身上穿着明亮的绸缎。

一名年轻的贵妇好奇地拿起耳杯,“茶叶味苦,别家多用米膏合之,杂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