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7章 初现盛况(2/3)
至于粮商从百姓手中收购的价格,更是曾出现每石四十五钱的白菜价。
这还不是最惨的一次。
 ——当今二年,关中再次大丰收,平均亩产隐隐向四石半看齐,关中粮价一夜之内,跌
了五十钱大关! 
相应的,粮商们的收购价,也是冲着三十钱飞奔···
 今年,关中几乎必然会迎来一次平均亩产四石以上的大丰收,按照每家每户都有百亩田来算,就是
均收获粟米四百石。 
 但相较于孝怀皇帝四年时的场景,今年,关中百姓的
子,必然会好上十倍不止··· 
 当年,关中农户收获粟米四百石,一个十五税一的税率、百二十钱的
赋,就要去掉将近五十石! 
剩下三百五十石卖到粮商手中,也不过价值一万零五百钱而已···
 按一家五
算,一年的
粮是一百二十石;而丰年的粮价,会在秋收之后的来年开春,百姓要买
粮时回涨到七十钱左右。 
 就这样,一个大丰年赚下的一万零五百钱,光是这家
的
粮,就要花去将近八千五百钱。 
 剩下两千钱,够
什么? 
 一家五
,柴米油盐酱醋茶,逢年过节添置新衣,能够用就不错了! 
这也是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时候,百姓的生存现状——丰年,往往并不意味着发了笔财,而只是意味着这一年,九成九以上的农户能保证不挨饿。
今年的状况,无疑就是让所有封建时代的农民,都趋之若鹜的状况了。
同样是每家每户都四百来石粟米,但税率,却很有可能会延续去年‘三十税一’的比例,也就是大概十三石粮食。
 
赋更是被当今刘弘一纸诏令,无限期降到了每
每年四十钱,算下来一家五
上缴的
赋,也就是两石粟米左右。 
 四百石粟米,
完税赋,百姓手里还能剩至少三百八十石,能从少府换回足足两万八千五百钱! 
 而一年的
粮一百二十石,从少府按每石九十钱买,也就是一万零八百钱;百姓手里,还能剩下一万七千多钱! 
这意味着什么?
 光是拿孝怀四年的丰收,和今年的丰收对比,关中百姓‘平均家庭可支配收
’,便从当年的两千钱,涨到了今年的一万七千钱! 
涨了足足八点五倍!
 要是再算上年初,关中百姓从冬小麦上得到的‘额外收
’,这个比例甚至很可能达到二十倍! 
孝怀皇帝四年,到现在才过去多久?
不过六年而已!
 六年之内,准确的说是在过去这短短的一年,汉室百姓,起码关中百姓的年平均可支配收
,便
涨了二十倍以上! 
 这样的盛况,是整个汉室历史,乃至于整个神州大陆
一遭! 
 看着
袋里从未出现过的一枚枚铜钱五铢,关中百姓终于反应过来:粮食保护价政策,或许并不是只简单起到‘稳定粮价’的作用。 
 自然而然的,关中百姓的皇帝刘弘的信任,也是嗡时
涨。 
说起来,在华夏上下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刘汉皇帝,几乎算是最好骗老百姓的马甲了。
 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绝无可能成功的
作,在汉室却往往会有一半以上的成功机会。 
比如某位爷一封罪己诏,就硬生生把天下群雄并起、遍地农民起义的末世之相,重新拉回了正轨。
 说到底,还是老刘家的皇帝们,把‘
民如子’的
设立的太好、太坚固了。 
 ——刘邦
关中秋毫不犯,与民约法三章! 
——惠帝刘盈在位不过七年,便得谥‘惠’!
——文帝刘恒节衣俭食,宫中姬嫔群不拖地!
这一代代‘仁君’,一位位影帝的接替努力,在整个有汉一朝,都形成了‘皇帝永远是好的,坏的都是下面的官’的普行价值。
也正是这一位位先皇,在汉室百姓心中留下的‘面子’,才能让后来的汉天子具备一种神奇的特权。
 ——无论犯了什么错,只要能乖乖低
认错,努力改正,就绝对能得到天下绝大多数百姓的追随! 
 说白了:这样的西汉王朝,绝无可能断绝于农民起义、外敌
侵之上,只可能是被自己消灭。 
而关中百姓不知道的是:今年,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丰年’。
原因很简单:丰年之所以被称之为丰年,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收获,比过往和未来几年都明显多出一大截。
但若是每一年,田地产出都达到同样的高度的话,就不会再被称之为‘丰年’了。
‘丰年’的判断标准,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在后世的历史记载当中,汉正武元年,被看做汉室正式脱离开国时期的混
,大踏步走向盛世的开端。 
而这个开端带来的,是长达十五年的‘康武之治’,及之后稳定维持共一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