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淮南水患(1/2)
李治见两
又有争吵起来的架势,轻飘飘的挥了挥手道:“好了,二位
卿无需再论。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此事你们各有道理。滥用进减水闸之事,确实不可大意。这样……许
卿你修书于袁公瑜,让他以后不得如此。”
许敬宗不敢有任何不满,躬身说“是”。
李治很自然的又说道:“巨额资财过手而不贪,也足见许
卿所荐之
品行无碍。他于宿州所获成果,异常可观,可堪一用。当下朝中未有空缺,待有空缺时,再行调配。”
许敬宗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忙道:“陛下圣明!”
刘仁轨暗叹
气,很知趣的没有再说了。
尽管李治勒令袁公瑜,禁止他滥用进减水闸,却也在无形中给许敬宗站了位子。
相比刘仁轨,李治选择了站在许敬宗这一边。
并非他不知道刘仁轨不论
略能力都远胜许敬宗,而是许敬宗是他手上最锋利的刀,且为之背了许多黑锅。
许敬宗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李治的自己
,刘仁轨固然才
无双,离自己
还是有点差距的。
尽管知道刘仁轨在理,李治依然决定站在许敬宗这边。
毕竟许敬宗是用来对付长孙无忌的杀招,危急时刻可弃,也不觉得可惜,而刘仁轨这种大才,弃了就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李治身为皇帝,自是遵从利益本心,而非单纯的论对错。
李治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刘仁轨亦觉得只要袁公瑜不在那么功利,不在滥用进减水闸,那么此事就到此为止了。
他们都忽视了一点。
天灾不可避免,但是有一部分天灾与
类无节制的挥霍资源密不可分。
李元瑷当初疏通大运河,很多地方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他们疏通运河的目的是为了从江南运粮,支持征伐高句丽的战役。
他们必须在限期内竣工,工期非常赶。
赶工期就意味着不
细,有所纰漏。
李元瑷
知这点,特别吩咐地方官员对于进减水闸以及船闸的后续管理。
李世民本
好大喜功,与杨广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他知道吸取教训,尤其是前朝的教训。
他
知杨广行事急于求成,导致运河很多地方堵塞,难以通行。
为了运河能够通畅,在李元瑷安排的基础上,李世民又下了一道治理运河的诏书。
只是随着李世民病故,一朝天子一朝臣。
宿州刺史袁公瑜面对自己青云直上的同窗好友许敬宗,开始急于求成,迫切的想要
出一番成绩,动了歪脑筋,走了偏门。
宿州位于汴水下游,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
不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的商船都需经过宿州
汴水。
而根据李元瑷的要求,在雨水不足的时节,进减水闸当续根据水量多寡来调控开闸关闸次数。
以往商船遇到闭闸期间,只能乖乖的等候。
可袁公瑜却想出了一个收取开闸费用,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给足数额,即可开闸通行。
本来这少雨时节水量的多寡不可控制,地方官员需凭借自己的判断来开闸闭闸。
这也就存在了一个制度上的盲点。
什么时候开闸,什么时候闭闸,由第一把手一言而决。
即便水位不足,袁公瑜亦可说足,到了应当泄水的时候,他也可以说时候未到。
左右都掌控在袁公瑜的手上。
袁公瑜也不贪墨,将所得钱财都视为豪商资助,投
宿州建设,开垦荒田,鼓励生产,将宿州经济搞的蒸蒸
上。
政绩表上,连年获得题名,地方百姓也将之视为父母官。
如此也无
嚼他舌羹。
直到永徽三年,六月梅雨季节,连续二十余天的雨,伴随着堤坝的倒塌,洪水席卷了江淮大地。
洪水并不大,不是摧枯拉朽的那种,并没有造成多少伤亡。
但过剩的雨水无法排泄,开始涌
田地,涌
村镇。
百姓只能于慌
间逃往高处避难,他们站在高处,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看着自己的田地一点一点的为洪水淹没……
淮南一地,万顷良田遭受水患,数十万百姓受水灾影响无家可归,缺衣少食。
淮南水灾传
京师,京师震恐,流言蜚语,不胫而走。
李治即位以后,饱受灾祸之苦,一次比一次严重。
地震、旱灾、蝗灾、火灾、塌方大大小小接憧而来。
淮南这次水灾受灾面积之大,受灾
数之广,自大唐立国以来,绝无仅有。
这
,李治召集大臣商议如何赈灾一事。
黄门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宇文节上书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