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5 大势强压(2/2)

路援军集结,然后结阵以完全优势的兵力排挤上来。而那些营垒本就不乏粗劣,也根本不是什么坚固的据点所在,面对这样的敌,也只能被轰下水道,实在很难造成什么大的杀伤。

淮水对面,遍立堡垒,而这些堡垒建立起来之后,也都很快填充以足额的兵。这些兵们相互呼应,攻于其一,则十方驰援,很快便在淮水对面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周密的防御网。而当这个防御网建成且对淮南军形成实质震慑的时候,军大部队才开始次第驻前线战场。

由于对岸视野开阔,所以淮南军对于羯胡大军的动向也是看得清晰明白。军以万为一单位,保持着极为稳定的频率,几乎每一天都有三五万不等的军抵达淮北战场,很快便将淮北一片区域都给填满。放眼望去,对岸已是旌旗林立,无数兵甲士出营垒,沿江嚎叫。

军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用这样排兵布阵的方式,来尽可能的瓦解掉淮南军的抵抗之心。

当然淮北地势开阔广袤,不要说只是几十万,哪怕是几百万兵,也很难将寸寸土地都给填满。加之淮北平原低洼之地,也并非处处都有驻军,所以驻军战线还是拉得很长,各部之间俱都有空隙,短则数里,长则十数里。

但是这么短的距离,且又是一马平川的地形,诸营虽然独立而设,但却完全没有被逐个击的危险。一旦淮南军敢于涉险攻其一部,很快便会被各部围攻,游骑围歼!

随着兵正式抵淮,沈哲子这几吃住几乎都在船上,在江面上停泊眺望兵的军阵格局,心内不乏失望。老实说,早在得闻军将要大举南来时,沈哲子不是没有梦想过效法江东前贤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是当真正身临战场时,才感觉到这借鉴前之法是有些不靠谱。

陆逊能够火烧连营,那是因为蜀军远离水道,分散立营在山林中,这才有了火攻的地理环境。可是现在淮上多开阔之地,而且竹木密林都被淮南军先清理一番,即便是采取火攻,火势也极难蔓延开,更谈不上什么火烧连营七百里。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淮南军此前清理竹木材料就是小家子气的失策,即便是淮南军不砍,军南来也会就地取材以充军用。单纯为了一个法从前贤的妄念,便将大量军用材料遗留给敌,那就太不负责了。

跟随沈哲子一同观阵的,不乏有淮南老,其中有的甚至还亲身经历过早年石勒南来的战事。此时再观望军军容,顿时便感觉眼下的军声势较之十几年前确是有天壤之别。

当然这也是废话,早年的石勒虽然已有打败司马越大军的威名,但也仅仅只是汉赵之下一战将,肆虐华夏一军,甚至连固定的根据地都还没有,军民裹挟近乎流寇,顿兵葛陂妄图南攻建邺。

虽然最终没能如愿,但此行也并非一无所获,当时豫州活动的许多乞活军余部便多为石勒所接收,成为他后扫河北的中坚力量。像是在与汉赵战事中表现出色的石堪,以及冉闵的父亲石瞻等,便都是在这个时期被石勒收麾下。

如今,石勒俨然已成中原之主,穷尽华夏之兵而南来,气象较之早年自然是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军摆出这样一副阵势,倒是颇有几分堂皇之师的意味。看来沈哲子此前发往淮北的檄文,石虎是真的听进了心里。但这一点也并不足以让沈哲子窃喜,军大举压下,淮上各处设堡,带给淮南军的不仅仅只是心理上的庞大压力,还有不得不扩大防守,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分散淮上沿线的实际困境。

当然,如果能够军各部虚实,倒也不是不能通过观阵来猜度军攻略重点从而做出防守调整。但是对于得自祖约的军,沈哲子本就不敢尽信,就算祖约不是害他,但以此军处境,也未必就能所知尽为实

不过那些报终究还是有用,最起码可以确定石虎与郭敖积怨厚,这样一来,可以将镇守涡的路永军调回寿春,稍稍缓解寿春兵少困境。

六月的最后一天,石虎的中军大帐俨然出现在敌阵中,并且派出使者,沿江叫喊邀战。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