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宿卫哗变(2/3)

这样的动,对于身在局中任何而言都是一个折磨,普通的卒众还倒罢了,他们所能接受到的消息本就不多。而更上层的将领们则因为知悉更多内,本身也就有着立场的偏向,因此倒也算不上迷茫。

而其中最焦灼的则莫过于那些中层的兵长、将尉一级,他们既不像普通卒众那样只需要守于旗令,也不像上层将领那样通悉诸事,一知半解最是难受。明知道危险正在逐步近,又不知危险来自何方,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出来,内心之忐忑,可想而知。

这一次一批宿卫迁城,又涉及到诸多繁琐的调换,各路兵长内听用、领取戍防图,大家凑在一起,难免要进行一些互通有无的流讨论,所以散会换防之后,又不乏三五成群的聚集起来。

位于石城外沿江一片石堆里,一群席地而坐,眼望着静默流淌的大江以及周遭荒凉的景象,已经不乏忍不住高声咒骂起来。

时下虽然仍是残冬早春,但往年的这个时候,石城周围也是繁荣不减,各方商贾于此往来集散,来自各地的各式商货经由石城源源不断涌都内。

而这繁荣的市道,也给了宿卫们许多分润油水的机会,比如商船加塞或是货品申报出错的时候,那些商贾们难免也要有所表示。

可是自从去年下半年,尤其到了年末时分,建康城的繁荣姿态已是急转直下,贾货锐减,一直到了元月,更是完全绝迹,反倒是出城者不乏。

这样的况下,不要说油水,甚至就连用度都出现了危机。像是那些被拘禁在营的宿卫将士,餐食已经从两餐减为了一餐,表面上说是江州农时稍失,田亩多有减产,兼之还要资助荆州伐蜀,但内究竟如何,在宿卫群体之中也是众说纷纭。

这些尉官们聚集在一起,除了稍微感慨世道将要不妙之外,所言自然也多涉于都内近来局势的变动。

譬如宿卫内部的大规模调整,便有不乏秘的谈起言是台内打算完全裁汰宿卫中的吴中籍士,原因正是此前的琅琊乡变。

在宿卫中的比例不低,其中一部分是早年梁公收复京畿时加进来,有的则是虞潭担任护军的时期内断断续续加进来,最起码有七八千众。

听到这一消息,众也都是喜忧参半,若真发生这种大规模的裁汰,牵涉无辜自然难免,尤其一些本身不是吴中士而又与吴往来密切的。不过吴因为乡宗关照的缘故,在宿卫中也多占据优差,如果被裁汰出去,其他上升机会不免更大。

只是话讲到这里,突然有冷笑道:“此中得失,我劝各位也不必过分留意。早前司徒离都南行,你们道是为何?我可是听说,司徒不满庾氏招引边戍悍卒都把持势位,所以才离都南下打算招募义勇反攻京畿!”

听到这话,众齐齐倒抽一凉气,又有反驳道:“这话不对,司徒离都乃是因为发现早前袭杀沈司空的众,所以才亲自率众前往讨伐……”

“你这话更是不对,袭杀沈司空者正是那些琅琊众。要不然为何此前出琅琊惨祸?要我来说,那些也真是找死,吴兴沈氏位高权重,余者不言,单单梁公一,时流几能及?他们竟敢袭杀梁公之父,即便无有乡祸,待到梁公南来,也要死个净净!杀父之仇,岂能相忍……”

各自消息渠道不同,看法也都不一,一时间争执不休,但话题总是下意识的围绕司徒为何猝然离都,而且还带走一位宗王。要知道司徒乃是台内首辅,如果不是发生什么大的变故,是绝对不可能这么仓促的离开中枢的。

这些兵长们或是品秩不高,但身在宿卫之中,这一点危机意识还是具备的。

“高位者争权斗势,罔顾黎庶苦寒。咱们身在行伍或还无觉,前我告假探家,才知坊里多有饥寒,竟然有家已经生生饿死……”

其中一抚膝长叹,继而又低声说道:“诸位难道不觉,目下都内势态,与早前苏祖旧发之前何其相似!”

“这不可能!江北王事大进,梁公中原斩获殊功,且去年年末执徐州,目下或许还在广陵,须臾便可过江,江东纵有流,谁敢于放肆?”

“你道沈氏又是什么良臣?我可是听说,梁公恃功而骄,都内近来动频频,正因台阁患江北势大才有调度布局,沈氏在朝者多数贬斥于外。或是梁公因此不忿,怀怨内攻,谁能制?”

“这更是荒诞之言,梁公怎么可能……”

“琅琊王氏,那也曾为元辅门户。在位者何等心肠,咱们劳苦戍卒又如何得知?无非为用命而已,至死未必能得一明白……”

话讲到这里,气氛便低迷下来,半晌之后才有一故作调侃道:“若真祸将及于都下,果真难免苦战,咱们何不直夺石奉于梁公?梁公壮行当时,畿内谁可制?台辅尚且要束手无能,又何必迫咱们这些寒卒徒往送命。更何况,沈氏豪称江东,沈司空更是奢赏无度,左右都是卖命,何不求一个好价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