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军校(1/2)
王由桢收下了各个宗祠的长子长孙,让他们回去拿一些换洗的衣物,准备跟着去一个地方。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句话说完以后,没有一个长子长孙回去。
倒不是这些长子长孙不听他的话,王由桢无奈一笑,忘记了一件事。
这些穷苦出身的盐丁家长子长孙,又不是官僚乡绅家的长子长孙,哪里来的换洗衣物。
多少年了只穿这一身粗布麻衣,了
就打个补丁,早就布满了补丁。
既然不需要回去拿换洗的衣物,也给王由桢省了时间,便带着六名长子长孙和自家的五个兄弟,一起朝着水力纺纱厂的方向走去。
水力纺纱厂。
旁边宽阔的潍水水面上,有一座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建的吊桥。
主要是由粗大的麻绳和木板搭建,两根手臂粗细的麻绳从潍水西岸贯穿到潍水东岸,下面铺着厚实的木板。
王由桢带着十一走上摇摇晃晃的吊桥,踩在潍水东岸的盐碱地上,喊了一句:“跑步前进。”
王由桢率先跑在前面,剩下的十一跟着跑在后面,朝着一个方向快速跑去。
潍水东面有一条从南到北贯穿整个莱州府的大河,这条大河比潍水流经的地方更多,名字叫做胶水。
潍水和胶水之间相隔二十多里。
中间有着广袤的盐碱地。
由于这些盐碱地种不出来粮食,甚至连根都长不出来,全都是无主的荒地。
王由桢早在修建水力纺纱厂的时候,就已经在为军校这件事做准备了。
让爷爷安排几名泥瓦匠在潍水和胶水中间的地方,修建了一些茅屋。
这些茅屋和潍水吊桥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十几里路,刚好用来训练一种基础的步兵
典。
五公里越野。
王由桢在过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二叔从俵物店买的沙漏,认真的计算着时间。
五公里越野的及格成绩是23分钟,部队的时间一般为19到20分钟,17分钟为优秀。
这里比5公里越野长一些,王由桢给这些未来的讲武堂军官定下的标准,大概在半炷香左右。
五公里越野虽说是一项基础的步兵典,但对于士兵来说却是极为重要。
不是为了练士兵能跑得多快,而是为了能提高士兵的整体身体素质。
在战场上,身体素质对于士兵来说在就是生命。
王由桢曾经看过一项纪录,就是关于二战时期国士兵和倭国士兵的身体素质对比。
由于练和营养各方面的因素,国
士兵只能冲锋一次,就累得没有力气了。
而倭国的士兵往往能够冲锋三四次,这其中的差距简直惊世骇俗。
单是一项身体素质的差距,十万倭国士兵足以对抗三四十万国士兵。
这还是热兵器时代,在冷兵器时代身体素质更为重要。
这十一名少年虽说都是穷苦盐丁出身,平时吃的很差,勉强能够吃饱就不错了。
但他们平里除了练武,就是在盐田里劳作,没有养尊处优的像一
猪一样养着。
身体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第一次就跑完了五公里越野,没有累倒在半路上。
跑到那座简陋到只有几间茅屋的军校,王由桢等
的鼻子里泛起了香味儿,还是带着
香的香味儿。
不远处,十来间茅屋并排排列在盐碱地上。
周围围了一圈简单的篱笆,篱笆中间有一名,正在一间茅
灶房里煮着粥。
王由桢身后的五个兄弟和六名长房长子,没看见锅里煮的是什么,单凭味道就已经猜出来了。
应该是混杂着鱼
,倒在白米里煮的
粥。
别说是没吃过见过的其他十一,跑了一路的王由桢,闻到这个味道也是不停的咽
水。
王由桢摆了摆手,笑着说道:“特意让曹三娘煮的粥,放开肚皮吃,有多少吃多少。”
五名兄弟和六名长子长孙听到这话,欢呼一声,赶紧跑到篱笆墙那里去等着。
没有像猪抢食一样,着急忙慌的跑到灶房里,而是坐在篱笆院子中间的硬木长条桌子上,等着王由桢坐在桌子上。
王由桢瞧见他们颇有纪律的一幕,忍不住点了点
,对他们的这个行为十分满意。
香的
粥一碗碗的冲过来,十一
即便是饿的肚子都‘咕咕’响了,王由桢没有端起碗喝粥,他们还是不敢
动一下。
王由桢端起粗陶大碗,开始喝粥了,其他十一这才迫不及待的大
大
的喝了起来。
王由桢只喝了两碗粥,朝着蹲在灶房里小
喝粥的曹三娘点了点
,转身走向了属于自己的茅
屋。
整理关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