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章 设局(2/3)

青田石方章,材质看起还可以,印文为“怡然自得”,从印章上刻的日期和名字判断,这是一枚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人易孺所留的闲章,市场价值五到七千左右,具体卖多少,就看各人的能力,以及卖家的喜爱程度了。

另外一只铜制的盒子,是铜墨盒。

以前由于砚台不便于随身携带,铜墨盒便成为替代砚台的重要用具。文人出门时,将墨汁倒在墨盒中的海绵上,需要写字时用毛笔直接蘸取海绵上的墨汁,省去了研墨时间,简便快捷。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等更为便捷的书写工具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毛笔,铜墨盒也就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铜墨盒流行时间是晚清民国时期,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参与制作,比如大名鼎鼎的齐白石、陈师曾等等。

这只铜盒看起来也颇为精美,画家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远山层峦叠嶂,近景临江小亭,江中一叶扁舟,山水交融,意境不凡。

另外,旁边还刻有一行诗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见人间话墨仙”。

方昊打开铜墨盒,出乎他的意料,里面居然放的是一颗颗小巧的墨丸。

墨丸,其实也是一种古墨,我国制墨历史悠久,目前留存最早的墨,当是汉初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墨丸色泽黑中微微泛红,呈小圆饼形,质地细腻,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但外形依旧保存完好。

因为墨丸的出现,所以当时也出现了凹心砚,使用时将墨丸放在砚上,用研石碾碎,调成墨汁使用。而且汉初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研磨调制成的墨汁,今日仍能书写。

方昊看到盒子里放的墨丸,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人,潘谷。

潘谷为宋代制墨名家,一生制墨,他所制之“松丸”、“九子墨”、“狻猊”,“遇湿不败”,“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誉为“墨中神品”,死后称为“墨仙”。

盒子上刻的诗句,正是潘谷死后,苏东坡为悼念其而写的“赠潘谷”一诗中最后一句。

这些墨丸,难道是潘谷所留,但这可能么?

前文说过,古墨难以保存,唐宋墨相当罕见,更何况这墨丸上也没有潘谷刻的字,怎么就能证明这就是潘谷制作的?

虽然不能确定是潘谷制的墨,但方昊可以分析一下。

从古至今,墨的工艺都没有多大变化,墨的质量如何,还是要看墨的本身质量,包括烟质、墨泥捣杵(坚实和孔隙)等等,墨工还会加入熊胆、珍珠、麝香、桂皮等名贵中药,目的是防止变质、墨身变形。

就像盒子里的墨丸,一打开,就有淡淡的香味飘入方昊鼻腔。

至于墨的好坏,从外表也能加以判断,一般来说,凡是墨质坚实如玉,光亮,润滑表面有丝丝发理,显示出浑厚和墨色泛出青紫光的当是佳墨。如果墨色暗淡无光,泛出红黄光或显露出白色,又容易锻炼,我们称为劣品。

这些墨丸由于经过长时间的保存,有着很明显的氧化痕迹,古墨的表现也都有体现,并且质地也看起来很细腻,再加上发出的异香,可以肯定是好墨无疑。

但还是那句话,他根本没法证明这是潘谷制作的,哪怕他用了,也是一样。

“等等,或许系统可以给自己答案。”

如果确实是潘谷制的墨丸,他应该可以用捡漏的价格买下这些,系统自然会发给他一定经验奖励,虽然这个理由不能说出去,但也算解了他心中的疑惑,再说,如果确实是潘谷墨,他也不可能会出售。

等等,这不会就是给他设的局中的一部分吧!

方昊突然又想到这一点,心里有些迟疑起来。但再一想,印章和铜墨盒都没有问题,两者价钱相加,也不过两三万而已,如果刘前海开出了高价,那就不正常,有可能是坑。

为了不让刘前海产生怀疑,方昊马上收起杂念,皱着眉头说:“怎么这里面都是小墨丸?”

在刘前海眼中,方昊看起来愣了一下,不过这样的表现看起来正常,他说道:“这墨丸一直放在里面的,你如果买了不想要,可以直接扔了。”

方昊一听,就知道刘前海根本不知道墨丸的价值,心里也了底:“这人暂且不说了,这两样东西我觉得还可以,你想多少钱出售?”

“都是以前传下来的老东西,至少也得三万吧。”刘前海伸出了三根手指。

方昊一听价格,顿时放心了,但又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猜想,难道是他多想了么?但刘前海奇怪的表现又是怎么回事?

想不通的问题,方昊也没有钻牛角尖,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了再说。

方昊摇了摇头:“刘先生,铜墨盒在当今是小众藏品,这只铜墨盒又不是名家名品,你的价格实在太贵了。”

当今的古玩市场,与清末民初较大规模的刻铜墨盒售卖群体相异,市场上几乎没有专营刻铜一项的实体店铺,而刻铜仅作为文房杂项中的一部分,偶尔出现在市场一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