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一个音乐评论者的自白(2/3)

朋友圈,在现实中的很多场合里,我经常看到大幅的宣传,某零零后新出道,光芒万丈,如初生!

零零后!

零零后都已出道,我这个八零后还敢说自己年轻?

不,我真的已经不年轻了,年轻曾经属于我,但现在属于他们。而再过十年二十年,也终将不属于他们,而属于另一个他们。

那个时候,我,我们呢?

想到这里,我也醉了。

我还年轻,我在心态上一直很年轻,但是,周边的一切参照,都告诉我,我已经不年轻了。

在网络上,就在这条微博之后,会有很多安慰我,“大叔,你还年轻!”也经常会有私信我,“前辈,请教你一个问题!”在现实中,在小区里闲逛的时候,会有一些认识的对他们的儿说,“囡囡(毛蛋),问叔叔好!”

大叔!

前辈!

叔叔!

我微笑着,但我的心里在滴血,真的。

这狗的岁月!

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首词,哦,是曲子,原谅我,作为一个外行,许多时候我分不清词和曲子的差别。有能分清楚它们区别的举起手来,待会我拿块板砖,把你们的胳膊从前到后一个个敲断。

这首曲子是这样的: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

这首曲子你们听过吗?

会看我微博的,会经常为我表现出的才睿智而倾倒的,我从不怀疑你们的见识,我从不怀疑你们的知识积累,我从不怀疑你们的素养,但我也相信,这首曲子,你们绝大多数没有听过。

因为它并不是名曲。

真的,它并不能算得上优秀。也许对古典诗词方面不了解的朋友会诧异,这写得还不错啊?

是不错,但也仅此而已,它的句子,它的意象,它的一切,都似曾相识,是的,连我这个外行,都感到“似曾相识”。

但看到这首曲子,我却真的很有感触,所以也就把它列了我的词谱库。在这里有必要向一些新朋友们自我介绍一下,本虽然是音乐评论,但我更愿意有称呼我为作词先生。

还是回到这首曲子吧,不止是我看了很有感触,我相信很多到中年的朋友看了,都会和我一样,很有感触。

确实如某位江湖士所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

它会割断风筝的线,让我们再也难飘。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高高地飘飞到天上,俯仰天地,胸怀四海,指点圣贤,臧否世事,但当那根线被割断被收起之后,我们只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被风吹雨打,会不会残凋零,会不会被踩踏,会不会被遗忘弃置在一个无问津的角落,会不会……

当你需要的时候,才发现钱包空空。

为五斗米折腰,为稻粱谋,为父母为妻子为儿的事而前忙后,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如我如你,大多数的现实和生活。

我们并非出身大富大贵之家,才刚刚出生,就有长辈在为之开设的儿成长帐户里存一个亿,然后道:“这是第一年的压岁钱。”

我们并非天生大才,受老天爷的额外青睐,注定领先同侪一个半个时代,注定要受到芸芸众生的敬仰和崇拜。

我们并非被崇拜者。

我们只是那“芸芸众生”。

想当年,我也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但是现实狠狠地割了我一刀,不,是割了很多刀。

我想当一个大作曲家,赫海顿舒曼斯特劳斯那样的,但是谱写了很多曲子,连我自己听了,都激动不起来。

我想当一个有名的作词,对,《青花瓷》的作者方文山那样的,方文山,但是我把我填的很多词呈送给一位大名鼎鼎也是我个很敬仰的词坛前辈过目后,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小伙子,你填的词还是挺不错的,当个业余好很好。”

你们看,前辈就是前辈,这么有眼光,这么慧眼识才,他居然说我填的词“挺不错”,我得意了半天,才注意到后面的那几个字,“当个业余好很好。”

什么意思?

当时妻子给我换了杯茶水,我把这句话给她看,她似乎比我更聪明,我没看懂的话她居然看懂了,然后吭哧吭哧笑。作为一个大男的我不好意思示弱,所以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话究竟什么意思,我亲的各位朋友们,你们知道不?

好了,不开玩笑了。

这就是我,你们眼中才华横溢的知名音乐评论家。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那我究竟什么才好呢?愁了很久之后,我才想起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如果你什么都做不了,那就去做一个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