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大地之脊(1/2)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间春色。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消溶,江河横溢,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是前段时间,许广陵所看过的图书管理员的词。

其实更早的时候,他还看过宋的一首诗: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着翅飞上山。

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这一词一诗,诗词的作者身份差异巨大,但两首诗词所体现的某种况味,倒是很有那么点类似。

诗是一个叫王令的写的,王安石很赏识他,也有简拔之意,如果况正常发展的话,王令很可能成为王安石宰执期间的一名得力助手,可惜,此君英年早逝了。

昆仑之高有积雪!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其实并不普通,就一句话,以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身在内陆的,他是如何知道昆仑之高有积雪的?

就连现代,还有很多不知道高山雪线这种东西呢。

其实类似的诗词还有不少。

比如同为宋辛弃疾的那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间,那边才见,光影东?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又比如明王阳明的那首《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我们今天看来,这两首也都很普通。

但他们的那个时代……

尤其后面这首诗,王阳明写的时候,才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毛孩子。

这些,是真正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从阿尔金山无区,向着昆仑山脉而去的时候,望着遥远视线尽的皑皑白雪,许广陵不自禁地便想起了这些,然后不由得地心中感叹,古往今来,天下之大才,何其多也!

身为超凡者,并越来越超凡,在几乎所有的方面。面对这些间杰士的时候,许广陵心中却是惭愧。

无它,他是外挂玩家,而家是天赋玩家。

这没得比呀!

当然,也只是惭愧而已,是不可能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地步的。

而究其实,所有的天赋玩家,其实也都是开了挂的。——相对于其他芸芸众生来说。

所以顶窍的通与不通,其实是两个极端,更合适的描述是,与外界的连通程度,是多少?比如5%或者20%这样的,哪怕普通,应该也不存在截然不通,譬如0%。

也因此,他以前在两位老那里的时候,手足四窍的打通,并不是虚假,只不过那种打通,比较low而已,层次不高。

同样的,两位老顶窍打通后,其所带来的优势,在很多方面,是远比不上伊藤姐妹的。不过姐妹俩作为普通,并不会怎么运用这种天赋,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可谓是殄天物了。

身为中原,许广陵以前对昆仑山、昆仑山脉的了解并不多。

其实他对所有的山脉都没什么了解。——这些东西,距离普通有点远,远到正常况下,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而就算不了解,也无所谓。

他以前的旅游,也最多就是在黄山泰山华山等这些地方转转而已。

游、一游最多两游的那种,完全就是浮光掠影,走马看花。

而当身份转变,在定下了“踏访九州所有的山脉水脉”这个计划之后,许广陵开始真正地接触和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也由此才知道,在九州的北方、西侧,或者直白点说西北位置,有一片巨大的大地隆起。

总体,它是一片高原。

而在整体高原的基础上,它更是有着一座又一座蜿蜒连绵的巨大山脉。

他之前所在的长白山及长白山脉,只是这巨大山脉延伸出去的一个小小余脉而已。而至于华山泰山什么的,更只是土疙瘩,只是这巨大高原和山脉“脚下”的,微不足道的小小节点。

当然,阿尔金山脉,也只是昆仑山脉的余脉,所以许广陵现在的位置,说是昆仑山脚也没有错,而他的行程,就是从山脚向山体进发。这个过程中,可能要经过好几番的“过山车”。

许广陵此行,有两个期待。

一是想看看,昆仑山主体的大地山川之气是怎么样的一种况。

截至目前为止,许广陵对木之气和大地山川之气这两种东西,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也不会认为,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