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7 努尔哈赤来了】(3/6)

“我是想说咱们没有大明朝廷的支持,这么长期对耗,恐怕迟早要弄不过建的吧?”吴雪霞委婉的道,并没有说迟早会败给建的。

韦宝明白吴雪霞的意思,信心十足道:“我们有几百万辽民的支持!记住,得民心者得天下,谁有老百姓的支持,谁就是最厉害!建再强,北方水再耐天灾,我们靠耕地为生的汉的环境再恶劣,我们只要树立这种信念,迟早能打败建!”

吴雪霞轻轻地嗯了一声,“那我去安排征兵事宜了,今天午后还有个年前记者会,你要亲自参加,我提醒你一下。”

自从大面积扫盲之后,韦宝很重视教育和宣传,天地会有官方的天地报,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地方报纸和行业报纸,已经出现五六十家报纸了,这都是几个月中产生的。

除了天地报这种官方报纸,其他都是商业报纸,除了转载天地报的重大新闻,也会发掘本地或者本行业的一些新闻,同时会有很多广告。

就新闻报纸这一块来说,韦宝的辖区已经走到了跨时代的位置上,因为有韦宝引导,实际上,韦宝辖区的媒体报业水平,已经达到了1900年以后,二十世纪的水平了!

韦宝很重视教育宣传和媒体的力量,认为这些是开启民智的捷径。

“好,我记得,邀请孙督师出席了吗?”韦宝问道。

“邀请了,不过督师大似乎到现在都没有弄明白咱们那么多报纸都是什么的,他还以为跟朝廷的邸报一样呢。”吴雪霞笑道。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一种传递紧急军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

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

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最早关于邸报的书面记载是孙谯的《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着某京僚行大礼于安福楼南。某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开元杂报只是孙谯自己加的称呼,并不是官方正式名称。

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

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质和级别上又很像供高级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报。

1912年《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无论是中国的《邸报》还是西方的《每纪闻》,都是古代的媒介,虽有现代报纸的雏形,但仍与们普遍概念里的报纸有着非常大的出

而韦宝辖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