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0 小韦探花】(3/4)

韦宝与吴孔嘉忍不住互相看了一眼,同时翁鸿业也看了韦宝和吴孔嘉一眼,三个都有希望,都不清楚这个探花郎的位置是谁的,都焦急的等待着。

都等的心脏似乎都狂跳的要撞出胸腔了一般!

韦宝虽然定力大胜过往昔,已经非现代时候的鵰丝可比。

但同样心跳狂作,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紧张的感觉了啊?

上一回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好像还是第一次与生亲吻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感觉吧?

虽然对于这一世的韦宝来说,科考是一个途径,却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他不必把这个看的太过高大重要。

可一年多的付出,平时多多少少都花了时间在科考知识上的,这些付出之后,自然有等值的期待。

还有就是耳濡目染之下,早已经被这个时代的影响了。

由于现代普通能够接触到很多最低阶层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东西。得以窥见顶层物生活中的一斑,这让现代眼界普遍提高到了,无法想象古代的社会等级,无法想象那些与自身地位不适应的层次。

看待古代的问题,要用古的眼光。

古代社会文盲率在九成以上,这可能都还不止,十个里面不见得能出一个读书识字的

况惨一点的朝代,如元朝,文盲率超过千分之九百九!

古代社会里,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几乎不可能离开本县,更不用说出省了。一辈子出而作,落而息,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周围的几个村,认识的最牛的权贵也不过就是十里八乡的大地主,能认识几百个字的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了,对于他们来说,本县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所以过去讲农民们想象皇帝用着金锄,绝不是一个笑话。

普通放在古代,大概率处于这个阶级。

理解了这个,就能理解科举中的功名是什么概念了。

科举中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

古代能够读书的,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贫农家庭让孩子读书的可能极低,像孔乙己那种穷书生其实属于极少数。

而普通的读书,要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

“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大有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

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清朝的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

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

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差别。

而当上举,就更加牛的不行了。

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

对于古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了。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

能考上举,省里会直接派来通知,那才真是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韦宝所在的辽西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当上了举,就已经正式踏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

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一般的地位,古讲“灭门知府,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地方乡绅唯恐结不上。

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到了进士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

一般民间故事的小说,出场物很少有进士,举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物了。

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左右的进士。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部大概三千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