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3/5)
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
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
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
并不是一路
。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
物杨涟等
,突
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
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
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
,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
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
,明史有评价:“化贞为
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
,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
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
。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
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
不言守。”
毕竟,今
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
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
,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
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自然要下令处置败军之将。
王化贞的责任是主要的。
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
一个是逮,一个是勘。
显然,朝廷对两
的定罪是有差别的。
然而,最后的议决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
这时候,又出了一件事
。
就是熊欣儿现在对韦宝说的事
,熊廷弼为保命,曾托汪文言向魏忠贤行贿,数目不小,四万两。
然而,熊廷熊并不是一个贪官,他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
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
第三个原因,乃是熊廷弼的
格所致。明史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
。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
刚负气,好谩骂,不为
下,物
以故不甚附。”
此评价,甚为形象。也就是说,熊廷弼的脾气不太好,有才之
大抵如此,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不少
。
当然,有些
是无意中得罪的。
比如给事中姚宗文,仅仅是熊廷弼没有替他在补缺的时候求
,而结下了梁子。
熹宗初立之时,有
“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也有
说他经略辽东失职。熊廷弼的反应是什么呢?《熊廷弼传》说“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廷弼益愤,再疏自明”,甚至公开“惯纱帽”。
说到激动的时候,“抗疏辨,语颇愤激”,即使皇帝在场,他也从不忌讳。
但凡有
弹劾,熊廷弼总是要抗辩上疏一番的。
任何批评,他都不能坦然地存在肚子里。
因此,给满朝大臣留下他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的
刻印象。
熊廷弼“褊浅刚愎,有触必发,盛气相加,朝士多厌恶之”。
万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
换了熹宗皇帝,自然就会看着极其不爽了。
熊廷弼同王化贞的矛盾,虽说是责任在王化贞,但熊廷弼也有责任。
他似乎根本看不起王化贞这个
。同下属说话,有时候也不注意分寸。
熊廷弼反对王化贞的军事策略,又无法阻止,便上疏告状,话也是说得很难听,且不留余地。
王化贞自然心存不满。待到王化贞兵败之时,两
相见,“化贞哭”。看出来,王化贞是有悔意的。
熊廷弼却“微笑曰:六万众一举
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贞无地自容,“化贞惭”,一点不留面子。
他们两个
同被朝廷究责之时,熊廷弼依然故我,态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贞伏罪,倒是态度端正,痛哭流涕。
凡此种种,都说明熊廷弼是不谙为官之道的
。
恃才自傲,这在任何时候的官场都是危险的。
毕竟,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