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忠君爱国的韦大人】(3/4)

有所杀伤。”

孙承宗彻底没话说了,孙承宗自己又何尝不知道确实费,将几乎所有军费投到辽东导致其他边防得不到补充。

后金如果征服了东蒙古各部,是可以从蒙古方向侵中原。

而他身为蓟辽督师,不管建打蒙古,还是建打朝鲜,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只防守山海关,省下的军费加强其他方向的守军力量并联络蒙古。

还忽略海军及渤海湾各岛屿,后金侵走山海关,那么将面临山海关守军和大明水师可能从任何方向登录的进攻部队,联系蒙古可以从西面对后金进行骚扰。

即使不走山海关从古北走,这里的守军军备不匮乏也不会被轻易突,水师和海岛驻军又可以到后金的地盘搞偷袭,不比修炮楼划算。

这么折腾后金顶得住吗。

这些事,孙承宗也都想过,可他手里没钱,只能闭着眼,不去看,不去想了。

其实如果孙承宗做个权臣,大明王朝还能活下来。但孙承宗不是。

孙承宗甚至觉得韦宝更有可能成为权臣,至少韦宝敢这么与自己这个帝师说话。

“我相信恩师应该想过,长此以往,辽西辽东除了耗费大量钱财,将眼睁睁的看着蒙古和朝鲜消亡,到时候大明越来越贫弱,建因为扩大了地盘,没有了后顾之忧,地大物博,发展越来越好,终于有一,大明会自己崩盘,建会长驱直的吧?”韦宝接着道。

“越说越不像话,我承认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大明疆域广阔,充足,现在只是因为天灾,遇到了一点点小问题,挺过这一段,还怕没有钱粮对付建吗?”孙承宗怼道。

“恩师,你还真是会自我安慰,你身为阁臣,当了几十年的高官了吧?你觉得大明光是天灾的问题吗?祸远比天灾严重的多,好吗?”韦宝道:“党争这一条,你看不见?听不见?还是自己喜欢装聋作哑?您要是有本事把党争结束了,让大明吏治恢复清廉,别说小小的建,就是十个建,一百个建,不用三个月,也都剿灭了,但是这可能吗?千里之泰溃于蚁,冰冻三尺非一之寒!这不是我们两个在这里能改变的。我们身为朝廷官员,只能审时度势,配合朝廷现在的局面,做出最佳的选择,而不是盲目的将选择的权力赌在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未来身上!所以,做最坏的打算,永远没错!”

的问题不在于辽东堆炮塔战术耗钱,而在于对外放弃东江镇,导致无法依靠海权优势两面袭扰后金,使其可以集中兵力。对内面对流寇没有果断开放各省团练,一味以官军应付,结果疲于奔命,徒耗钱粮最后崩溃。

其实清中叶开始面对白莲教威胁就果断开放团练,到了太平天国以后脆以团练为主力湘军、淮军,虽然结果是造就了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国祚至少多延续了半个世纪。

从这点上清朝比脑子还是好使很多。

不过,大明的风骨,大明的刚毅,不允许这些事发生罢了,就像是直到大明倒闭,崇祯也不敢公然与建议和,更不会与反民议和一样。

大明就是这么刚猛,宁远皇帝去上吊,也是不可以妥协的。

明末财政崩溃需求多是一方面,国家机器腐坏,税源加不到士大夫身上才是最主要的。

后金给的条件是以河为界维持战前的边界,孙承宗守辽多年只是在后金不要的地方大张旗鼓,一年写十几份辞呈,后来弹劾他的吃空饷折子太多了。

能弄出来一个柳河之败,实际上是主动找建打了一场。

而且是不得不打,根本不可能像是后世传闻的,辽东守将不知道自己天高地厚,贸然贪功啥的。

每次碰到要查吃空饷的时候,这些都是基本作。

十几万大军瞬间溃逃到山海关,一点数少了三万多,这些哪里去了。

之前朝廷让查军数,孙承宗来个车式查法,每天去一个营地,这不正好给军队条件凑数吗。

议和,那就是承认沈阳的丢失既成事实,以后失去法理上主张这些领土的要求。

孙承宗接手前,从辽东长城一路丢城失地到锦州城前。

他接手后不丢了,袁崇焕继承孙承宗的防线,还打了宁远大捷。

后金提的条件是以河为界维持战前边界。

孙和袁守辽多年一直在后金不要的土地上转悠。

袁崇焕就别提了,五年平辽是不可能有的,结果年年京师被扫,胜仗无数上颅才二百多颗。

袁崇焕轰死努尔哈赤更是以讹传讹,说着高兴。

但凡有点历史知识也知道打完仗,努尔哈赤又蹦跶了八个多月,期间还亲自带兵征战。

一个被炮轰成了重伤的,怎么可能蹦跶那么久。

而且韦宝特别搞不懂一件事,既然觉得一个山海关不保险,那加个宁远就保险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