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0 理直气壮的韦爵爷】(4/5)

惜士兵生命,为了秦国的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以及王上的长远利益,如此不顾个安危,实乃古今罕见,难怪他能成为。

者,能够把国家利益和士兵生命放在首位,审时度势,依据实际不受扰的做出正确决策。这是基本规矩。

昭襄王关注的是“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

然而,作为一国的至高无上的王,秦昭襄王更重视的是自己的权利,重视的是臣僚对自己的忠诚,对自己的绝对服从。

至于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士兵的生命,那都在其次。

面对白起对战争前景的透彻分析,他显然知道是正确的,但他恼火的是你白起声声的秦国利益,士兵生命,“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

历史的真实究竟是否这样,想不探究。

儒教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王永远高于臣民,重于社稷。也许剧作者对此不满,所以塑造了这样一个节。

登上社会巅峰的统治者,极少有把民众和国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至上。

出身莽的大明太祖诛杀,想的就是为自己的儿孙稳固最高地位。

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高地位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担心的是武将们像他一样发动兵变。

就是那个世代颂扬的李世民,他也只是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对“水”实行宽松政策,又何曾把民众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为官之道,要把掌权者的利益,尤其是最高掌权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的潜规则。

忠臣终究都输给了狡。

秦昭襄王与范雎君臣单独对话,秦昭襄王明确的说范雎是诈的小,但却表示自己喜欢范雎,原因是范雎能够绝对的服从他,投他所好。

这就是掌权者与狡小的关系。

但忠臣就不一样了。

白起信奉的是自己的能力,他的地位是在出生死的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他的名声是靠他浴血奋斗出来的。

因此,他认的死理就是国家社稷的利益,是士兵的生命鲜血,是颠扑不的战争规律。

这样的良臣,从来都不招掌权者的喜欢,但掌权者又迫于形势需要不得不用。

一旦掌权者认为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这些良臣就会被弃之若履。

司马迁笔下的“飞鸟尽,良弓藏,走兔死,猎狗烹”就是这个意思。

白起在王亲自登门也不肯出征的况下,先是被解职,后是赐死。

白起靠的是百战百胜的能力,范雎靠的是结逢迎的嘴皮。

能力斗不过嘴皮,良臣败给狡小

纵观历史,这也是一条规律。

忠臣,忠于谁?

的传统思想把“忠”作为极为重要的道德要求全体国民,历史充满了对忠臣的歌颂和褒扬。

表面看,这是绝对的正能量。

但是白起的死明确不过的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臣子应该忠,但应该忠于谁?

忠于国家,忠于民,还是忠于皇帝或国王一

儒教传统特别强调“君君臣臣”,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提倡的“忠”至始至终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皇帝或王的忠诚,而且这种忠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这就是们经常说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怕这个君是倒行逆施的昏君,虐无道的民贼。

所谓“孔子著春秋,臣贼子惧”,其实就是提倡的这种毫无道理的忠。

最典型的是“赵盾弑君”案。

一个不理朝政、沉湎欢乐,命,以杀取乐的君。

他不顾百姓死活的搜刮民脂民膏来装饰他的宫殿。

在宫殿上公然以强弓硬弩取乐,因为煮出的熊掌不对他的胃就杀了厨师,宠信佞臣而残害忠良。

托孤老臣赵盾勤于政事、为民做主、克己奉公,多次规劝竟遭到他的厌恶,便派武士鉏麑刺杀赵盾,鉏麑佩服赵盾忠心,触槐而死,以表自己不能杀忠臣,也不能违背君命。

刺杀不成,就想在酒宴上杀死赵盾,武士提弥明牺牲自己救下赵盾。

赵盾为了避祸逃出晋国避祸,走到半路就传来了赵穿杀死君的消息。

晋国臣民都为此庆幸,但史官董狐在史书上却记下了“赵盾弑其君”并公示于众。

孔子就明确的评价董狐正直,批评赵盾是“弑君”的臣。

这就是儒教的忠诚观。

皇帝可以无道臣民不能不忠。所谓忠,就是忠于君,而不是忠于国,不是忠于民。

白起处处为秦国秦着想,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但他的悲剧恰恰就出现在他的忠心耿耿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