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继绝学(二更)(1/2)

听林延这么说,众都看了过来。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笑着问道:“林相公的诗集,我等断然是要看的。”

另一笑着道:“你有所不知,林相公不擅诗赋,这是众所周知的。我猜大概是文集吧,林相公的文章有苏韩之韵,若是刊售定可一读。”

林延心知在此,也算是一个求关注的好机会,当下道:“在下著书并非是诗词文集,而是几年来读尚书的心得。”

听了林延这话,众都是惊讶的合不拢嘴,这几乎就是注经了。

要写这等大作,没有几十年的经学功底,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你也敢写?或者说你也好意思写?

而眼前这位十五岁的生员,竟敢说写一本读尚书的心得。

大部分都是在质疑,若非方才对林延有很有好感,恐怕不少之了。

一名书生不解向林延问:“你为何要注书经,不注他经?”

林延答道:“书经,乃六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在下以为欲贯通五经,学易,若欲挈领五经,学书。”

那书生听林延之言,微微点

一名穿着襕衫的秀才向林延问:“书经,微不如易,文赋不如诗,义理不如春秋,庄重不如礼,你有何心得可言?”

林延暗暗摇了摇,又是一个死读书的。当下他答道:“未见得,尧典立叙事之骨架,禹贡开百世地舆之学,洪范乃五行之宗,大禹谟之十六字心传,更为圣圣相继,代代相传之学,你岂可薄之,真愧为读书。”

这名秀才听了林延的话后,顿时掩面,羞愧退下。

一名老儒当下发难道:“你治尚书以何为本?”

林延道:“回老先生的话,天下兴衰治,古文今文多有伪篇,因文字变迁而沿误的文句不知多少,故而我取开成石经拓本对校。”

那老儒听了捏须点点道:“善。”

一名儒生一直不说话,这时候站出来问道:“古文尚书疑为伪篇,你该如何作?”

林延道:“先疑古,再重建!如尧典,皋陶谟,禹贡,非成书于上古,而定于春秋。”

林延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古文尚书疑为伪篇,乃是当今治尚书每一名儒生心底的大疑团,一千年来不少读书提出疑问,但却无一拿出证据来指证。而林延竟然笃定的一证实了,难怪他们不信。

当下又与林延问难,但没有一问得倒林延

一名儒生向林延作揖道:“书经之难,不亦于易,汝不过十五六岁少年,若真要说有什么建树,一个字难,除非汝是生而知之者,当然汝治书经定在我辈之上,到时书稿一成,吾一定拜读。”

林延对儒生拜读道:“仓促而作,不敢谈思,到时有谬误之处还请兄台指正。”

听了林延的话后,众当下纷纷告辞。

出来时,众不免谈论一番,有讽林延不自量力,好高骛远。

也有叹林延其志之远,若是著书而成,真能有几分以今之思代古之想,那么这本书也不算白写了。

大多数心想,还是让林延先去写吧,写出来后碰碰壁,免得年少得志,不知天高地厚。这样的嘲笑也并非都是恶意,在他们看来年轻才子遇一遇挫折也是好事,这算是一种打磨,玉不琢不成器嘛。

林延从安泰楼回到家里后,将反正众的话,理了一遍,不由感叹自己还是年轻了,若是三四十岁的大官,或者是五六十岁的老儒生,写这书就没有敢笑话。

要知道咱们的首辅张居正,为了给当今天子读书,写了一本尚书直解,作为小皇帝的讲宫内读本。

林延心想,眼下自己若是再年长十岁就好了。

当下林延将书橱里自己的书稿拿来细细读起,这些都是他一年以来的心血,差不多有十万字了,再有两个月就可以定稿了。要他现在放弃,实在有点舍不得。

他这本书首采的还是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其次是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刘起釪的尚书学。

而林延编写此书,已是偷懒很多,当初顾先生此书,先是将流传下各种书经文本考异比对。

其次上古先秦各书经里,所用的尚书句子辑录出来,与古文今文尚书参校异同。

其三将历代治尚书大家的文章整理比对。

其四是研究尚书用字造句的文法,并和甲骨金文作比较。最后才作全部的考定。

这四项功夫,换了常可能一辈子,一项也完成不了,可顾先生毕其一生,也只作到第四步。而后由其弟子刘起釪刘先生接老师的班。

而林延现在站在巨的肩膀上,又凭着自己博学强识,用了两年时间通经,总算写出来了。

所以他现在手上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