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定稿(一更)(1/2)

城南登瀛坊巷林宅。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炎炎,省城已是进了酷暑。

水井中这两鲤鱼,自正式成了林家家鱼后,活得都是很滋润,虽没有经常投食,但井壁上的青苔已是足够鱼儿吃食了。鲤鱼肥大的鱼身在井里游动,鱼尾有力地一甩一甩的,调皮兜着圈子追咬着尾,周而复始,好似道家的阳鱼。

以往候忠书住在林宅时,忍不住贪嘴说了一句,看这鱼的动静,若抓来红烧,那滋味该多鲜美啊。

这话给林浅浅听见后,侯忠书就惨了,一个月来没被林浅浅使小绊子。

井边现在搭了凉棚,是土豪陈行贵的手笔,以往候忠书,黄碧友等在林家读书时,没少来这里。眼下走了凉棚却留下了,省城的夏酷热,林延,林浅浅住的楼顶呆不住,故而林延中午午睡后,就到这来读书,作课。

井沿旁搁着一桶水,里面放着两颗大西瓜,是晚饭后,全家用来消暑用的。

书桌的桌案边,林浅浅给林延煮一碗冰糖绿豆汤。现在冰糖绿豆汤上还冒着些许热气,树梢的知了一长一短的叫着,书案前林延一手拿着笔在纸上写,一手翻着书卷,笔停书页动,书页动则笔停。

从拜访林庭机回来后,林延一直在思考。

林庭机说得对,自己眼下年纪轻轻,只是一介秀才,别不信服,书本完稿后刊发出去,扑街的可能很大。自己当然不是没想到这一点,所以想到让林庭机,与自己合著,借着他的名声一用。

当初阎若璩写尚书古文注疏时,也是四处请指点,正是有几位大儒的认可,阎若璩的这本大作才能进一步得到众肯定。只是忘斋先生不过是本府内治尚书的名家,终究不能与黄宗羲相提并论,所以到底会不会扑街还是两说。

至于其他名家大儒,自己也不识的,也无从请来指教,不过林延不管这么多,这本书写下第一个字起,他定下了先疑古再重建的基调。

疑古是第一步,重建是第二步,疑古是因,重建是果。尚书古文疏注,是他的第一步,尚书作注,是第二步。第一步不走完第二步怎么走?

学海浩瀚无边无涯,就算常穷一生之力,都不能办到,自己力有限,若非借着过目不忘,以及上一世的记忆,就是知道方向,用三十年也不一定能复制出尚书古文注疏这本书来。

既是如此,自己哪里还有那么多闲工夫分心。别如何想,怎么想,认同不认同自己,那是别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宁思一时进,莫思一时停,开始了就别停下来。这就是林延的坚持。

绿豆汤早已是凉了,夏炎炎,午后正是好眠,林延额上汗水却点点下落,用笔点了点墨,继续在纸上沙沙地写着。

现在这本书尚书古文疏注,初稿已是定好,现在要修终稿。

初稿差不多十万字,下面要增删一些,言辞有的地方必须藏锋。自己疑古,也有信古,故而言辞收敛一些,为自己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的文章要留有余韵,写七分,藏三分,意思不要道尽了,道尽了就是争议。

修稿的过程,林延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有时读书略有所悟,临时动笔也是有的,在阎若璩大作的基础上,也添加了不少顾,刘二,以及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毫无疑问,若是士林内能认同自己的文章,那么自己一定会名声鹊起,若是不认同大不了就当作他的笑柄,被讥笑自己不自量力而已,反正被笑笑也不会丢层皮。

林延推却了应酬,专注地在家写文,不知不觉光转眼即逝。

林延写稿时一百余字,修书时每审稿千余字,多了就不写,毕竟自己还有其他课要作,四书五经要一遍一遍重复地读,时文也不能落下,新出的程文集不能不背。

如此不急不忙费了两个月功夫,增删之后,将这尚书古文注疏从初稿十万字,最后定稿在八万字左右,这时候离乡试也不到一个月了。

林延拿最终定稿找忘斋先生过目后。忘斋先生最终却告之林延,不能与他合署名字。

林延问这是为什么,忘斋先生却道:“此文非吾所能作,不敢列名。”

林延听了不知说什么好,然后忘斋先生给他留了一章序文。

待林延看了忘斋先生的序文,但见上面写着。

庐以古文尚书之伪,其作纂言,归震川以为不刊之典,然从来之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

庐,乃是吴澄,元代大儒,归震川,则为大名鼎鼎的归有光,二都怀疑过古文尚书之伪。

忘斋先生下面写到,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而亡。梅赜作伪书,冒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顾后并以疑汉之安国,其可乎。

说的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