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六章 初衷(1/2)

徐火勃其,林延后世读府志正好看过他的名字,此虽名声不显,但本地名声颇大,对方乃兴公诗派创始,领袖闽中诗坛,并擅于书,画,后又与叶向高,翁正春为友,创立了芝社。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林延听对方名字,猜到了十之七八,不过眼下只是一个小顽童而已。

“你先起来吧!”林延道。

徐火勃听了着急地问道:“那林解元打算收我为徒了吗?”

林延道:“先起来再说吧!”

徐火勃可怜地道:“若是我起来,解元郎是不是就会收我为徒?”

林延道:“切磋学问还可以,但眼下我年纪轻轻,还没有收徒的打算,何况我说不定何就要进京,赴春闱,恐怕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你。”

林延拒绝之意很显然。

不过徐火勃还是不死心道:‘林解元,只是说现在不收,没说以后不收,那我还是每来你府上,可以吗?‘

林延笑了笑道:‘那随你。‘

林延多还是在家中读书著书,尚书古文注疏写完,他就开始为尚书作注。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他先是去收罗不少名家论尚书的典籍,然后一面在家里讲课,一面专研学问著书,

林延尚书根底,主要得益于穿越前拜读了阎若璩,顾颉刚二大作,这一世在翰林老师林烃指点,以及自己勤学苦读,过目不忘的天赋下,渐渐已成省内为一流经学家。

而每闻名来听林延讲经的读书,也是越来越多,除了本府的以外,还有泉漳二府的士子,甚至江西,浙江的读书也是来此争相结识,并讨教学问。

林延渐渐名声鹊起,同时他利用自己的声望,与这些读书,宣传了文林社之事,并邀请社集时大家一并来商讨学问。

当下省城里,不少士子都知道了文林社,有上百都是说待社集之,必上门来观摩。

林延听了很满意,这一切都在自己运筹帷幄之中。

自己到时候就可以借助这社集之事,在这些读书中挑选贤良,来为文林社纳新。

对于社集,身为社首的林延少不得要张罗一番,他当下将陈一愚,陈行贵等几位社友招来家里商议社集之事。

陈一愚对林延道:‘眼下随着宗海兄,你的名声重,不少都知道了文林社的名字,不少都上门来向我询问社之事啊。‘

黄碧友亦道:‘是啊,我有两位书院的同窗,也是向我询问此事,他们平在书院里对宗海你十分仰慕,说要加咱们这文林社呢。‘

陈行贵道:‘是啊,不过他们都议论,说我们社规矩太严,我们闽中大大小小的诗社,文社也有几十个,但只需社员引荐即可,不需那么繁琐。‘

陈一愚也道:‘是啊,听闻苏州,浙江那边的文社,也没有这么繁琐,几个好友愿则来,不愿则去啊!‘

林延点了点道:‘这才是我等建文林社的初衷,我等不是怕不来,而是怕良莠不齐,若是不在创社之初,严格筛选,若是出现一二宵小冒着我们文林社的名,去外面做出辱没社声之事,那就不好了。‘

陈一愚笑着道:‘宗海兄,太过了,我们不过是一个切磋八,时文的文社罢了,就算有宵小,也不会辱没名声的。‘

‘那未必。‘林延笑了笑,陈一愚不少以为这文林社只是小打小闹,没看到自己办此文林社的最终用意。

陈行贵道:‘是啊,我听闻苏南一些文社,可了解,居然可纠集士子议论政事,甚至影响官府的决策呢。‘

林延笑了笑道:‘这也太过了,并非是我办文林社的用意。‘

陈行贵是有眼光,不过想得未免太务实了,目光没有放长远。

不过陈行贵和陈一愚说的,确实也是现在文社的风气,最后成为东林党和复社的大毛病。

东林党依托讲学兴起,复社则是士子自由成社兴起,一开始都有组织不严密,一盘散沙的毛病。

自己一手创立的文林社,既兴讲学,也有士子自由成社,但却不能走上东林党和复社的老路。

林延道:‘我办的文林社,初衷还是希望大家能砥砺品行,切磋文章,大家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待有功成名就一,大家相互提携,为国家社稷做一点事。此非志同道合之士不可,故而社之,一定要严格筛选。‘

听了都是道,宗海兄社首,我们都听你的就是。

陈一愚问道:‘那社集,宗海准备怎么办?还有那些要社的读书,如何答复?‘

林延想了想道:‘要社的读书,一概先不要答允,不过社集之时欢迎他们来观摩。至于这一次社集,来的恐怕很多,原定社集之所太小了,不适合这么多来往,需另择一地方。‘

陈一愚笑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