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三章 观点(1/2)

一  府衙里。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付知远面色有些凝重,向下首的林延问道:“这淤田真卖了近十万两?”

付知远带着怀疑向林延问道。

这是十万两银子啊!对于付知远这一府正堂而言,仍是如天文数字一般。

林延很淡定回答道:“府台,其实不止,比十万两还多一些。”

付知远有些坐不住了,又问了一句:“比十万两还多?”

“是,差不多十万五千两如此,都是现银,都摆在府库里,没有短少,请府台查点。”

震惊之后,付知远缕着垂至胸的长须,似在肚子里消化这林延报出的这个数字,接着道了一句:“太多了。”

林延认为自己没有听清,什么太多了。

知府居然还嫌自己收得太多银子?

其实若非归德贫困,又兼林延不肯卖户籍不在本府之,加上他不肯给本府大户家放贷。

这淤田放在开封,民间作价最少是在四两银子以上啊。

林延卖得不到三两,着实是‘贱卖’了,但付知府没有怪林延卖便宜,却说卖贵了。

“兴修水利,本乃官府份内之事,朝廷拨了五万两河工银,就是要我们都用在老百姓身上,没叫我们将来要还给户部,河道衙门。”

“你现在不仅将户部拨得五万两银子一文不少拿回来,还从老百姓身上倒赚了三万两,此事说来实是天荒夜谈,除了本府,外面哪个官员肯信?”

付知远说得林延是‘无言以对’。

难道真要累费巨万,黄河泛滥依旧,老百姓民不聊生,这才叫治河。

自己这不费一钱,大河相安,万民官府,俱得其利,官员们一个个都不相信,认为你是在横征敛。

林延简直要吐血三升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现代与古认识的隔阂。

确实在明朝官员眼底,给老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这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向老百姓征收正常的税赋外,朝廷不应该向老百姓收取另外的钱财。

如归德本地的名臣宋纁就曾说过这几句话。

某地建议某地有珍宝,可以拿来卖了给国家增加收。宋纁答说,朝廷钱谷,宁蓄久不用,勿使搜括无余。主上知物力充羡,则侈心生矣。

宋纁的观点,看来很迂腐。

但这却是当时政治正确,大臣们都认为,朝廷不要想办法从民间收刮钱财,只要税赋够用,能维持朝廷,就要让利给老百姓。

这就是孔子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乃儒家藏富于民,民富天下足的思想。

所以为什么王安石变法那么多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司马光这样品方正的大臣看来,王安石这一套就是变着方的收刮民财。

这个观点,当然不能说错,而且很朴实,很高尚。

林延当下道:“昔年王安石言青苗法时,举国反对,觉得朝廷不应收百姓之利钱。”

“然王安石却道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之不可继也。恳请府台明鉴!”

付知远没有被林延说服,问道:“你说开田六百余顷,但这河边淤田与滩田无异,若河道一变如何办?还有老白姓在堤内种田,是否会伤及堤根。”

林延道:“府台放心,缕堤遥堤束河,以淤地耕种,当年潘河台治河后,下游白姓已是在办。至今已是数年,没听过什么不妥,反而堤内老百姓会自发固堤,以束河道。”

“我归德滨河而不敢引水,百姓一直苦其,早有倡议,仿江南圩田濒河修建淤田,但官府却无钱组织(参见归德府志)。这堤内淤田,更是民之所愿。至于江南圩田都建湖边,黄河似之,汛期肆掠,平却甚是驯服。”

付知远听了林延一番解释,原来潘季驯治河时,下游早有百姓这么了,这才稍稍定下心,然后道:“那你也要效潘河台之律,吩咐百姓,将屋舍建在堤上,不可建在淤田内。每年四月至九月堤内一律不许耕种。百姓有任何损伤,你我都是罪!”

林延听这话,知付知远还是肯变通的,当下大喜道:“是,下官这就吩咐去拟条文来。”

林延见付知远仍是有几分忧心忡忡。

林延明白,好比穷子过惯了,突然砸下一笔钱在他面前,如何也是适应不了的。首先想想是不是来路不正。

这十万两,不说对个,对穷困的归德府而言,简直是巨款啊!

林延道:“府台,这钱咱们也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要账目清楚,问心无愧就好。”

付知远点点道:“本府何尝不知,你治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