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八章 儒学正宗(3/4)
廷多年是以经义文章取士,至于书判,策论则可有可无。这些不是说我们不讨论,而是为官后讨论,不是更切于实际?”
陶望龄道:“林兄还不知道,昨
邸报上有言,朝廷里有官员上书要,变变
只以经义取士之法,而是要以经义策论并重,朝堂上公卿已是在谈论了。不久士子间怕也是要议论。”
林歆闻言吓了一跳,竟还有此事。
确实如此,这样议论,也正在翰林院展开。
这件事从
到尾是这样的,就在快要过年的时候,礼部观政主事郭正域突然上奏天子,恳请明年的礼部会试一改以
场为主的惯例,将第三场的策问改到第二场,然后
场与次场并重取士。
此事一出,也有数名官员上书表示附和。
在朝上的官员也是明眼的看出,在这摇旗呐喊的都是''事功党''
,就是平
在朝堂上动则谈论''事功'',''林学''的年轻的官员。
这些官员
数就几个,本来不值一提,但是自''林学领袖''林延
任侍讲学士后,却有些不一样了。
不过众
仍不在意,这时候都快过年了,衙门里谁也没想着来年三月会试的事,这样的讨论大概要等到正月以后,衙门开印时再说。
但没料到天子突然下旨,着此事由翰林院院议,礼部部议各自讨论后,分别上呈御览。
如此众
就不得不重视了,莫非圣意也是在此吗?
所以这
翰林院包括庶吉士在内,所有检讨,编修,修撰,侍读侍讲,众学士都在,决定就此议论一个章程来,然后上报天子。
学士厅里众
各自讨论,众翰林不时讲目光看向上首的林延
。
郭正域是林延
的半个门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这事是不是他在背后鼓捣出来的?
很有可能,林学主张在于学以致用,主张将所学能够经世致用。
场的四书五经都是经术题目,至于策问就偏重于致用。
所以若是策问可以采纳,必对科举取士产生震动,这对于事功之学是有利的,但对于原先沉浸于理学的读书
不利的。
理学的主张是什么,用东林书院的话来解释''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书不讲''。
说白了就是注重经义的阐述,但于史,子,集其他之书一概不讲,不谈,不学。
所以以前有个笑话,说清朝一个老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是倒背如流,但问他司马迁是谁?他不知道,反问司马迁哪一科的进士啊?听闻
家不是进士,还受了刑后,露出不屑之色。
这也不能怪
家,因为史记不在四书五经之列。
理学讲究是法先王之道,也就是三代之治,四书五经都是先贤之言,后来程朱都重在阐述或者旧瓶装新酒,用句偏颇的话来说,将古
一千字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解写成八千字。
荀子说了一个法后王,就被骂的半死。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如三代,有什么好学?他们有尧舜的一点半点吗?
董仲舒,王安石提出了自己思想,都被差一点开除门籍,不对,王安石已经被开除了。
所以郭正域提出的重策问的角度来看,不少奉理学为宗的翰林已是嗅出了一丝
谋的味道。
好你个林延
,二十五岁成了侍讲学士不说,眼下都居然在朝堂上,以介
科举的手段,暗中鼓吹事功,影响天下读书
,将来是不是要取代理学,抢班夺权取代理学,心学成为儒学正宗?
你这司马昭之心已是昭然若揭了。
你当我们这些老
子都死了吗?
甚至有翰林心想,什么策论取士都是借
,你林延
想在会试里给自己门生开后门就直说,不要脱裤子放
了。
在翰林院的议论上,已经有声音反对将第三场策论题拔高至与
场经义题并重的地位。当然这还是顾忌到林延
的学士身份,已是有
当场公开反对了。
面对于此,林延
面上安坐不语,对于众
的反对,他心底已经有些意料了。
改革变法之事是很艰难,这第一小步试探的迈出也是费力的,对于这样的局面他早料想到了。
保守还是改革,一直是政治逃不了的话题。
有赞成必有反对。
但是保守不一定就是坏的,改革不一定是好的。
改革必死无疑,但一直保守下去,终将被
新月异的世界淘汰。
而大明就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局面。
想起海瑞当初的比喻,无疑是十分贴切的。
屋子烂了修修补补,毫无意义,要换梁换柱才能补救,但换不好,屋子塌了不说,自己都先被砸死,正如步子大了是会扯到蛋的。
而且一个
的修修补补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将期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也不现实,要将托起这天地,指望哪一个
不行,要找就要找一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