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1/2)

听闻是苞谷,这令林延来了兴趣。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林延知道后世有用苞谷来称呼玉米。

林延心底打着鼓,探身问道:“此物从何而来?”

徐贞明回道:“是下官一位同乡在陕西任官时,听说下官在寻屯垦旱田之道,故而推荐此物给下官的。”

林延有些没底,这恐怕就不对了。

玉米是产自美洲的,要进中国,也唯有缅甸至广西,或东南沿海,怎么能是从陕西而来。

徐贞明见林延露出疑惑之色,当即道:“部堂大明鉴,此苞谷确实乃耐旱之物,此物花开于顶,实结于节,实乃是异谷。”

林延一听倒是有几分相似玉米的样子,于是道:“仔细说来。”

徐贞明详细道:“此物苗叶如荔林而肥短,末有移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林延闻言大喜,当下拍腿,这正是玉米的样子。

此举却是将徐贞明吓了一跳。

徐贞明不知林延为何如此高兴,因为林延当初以为玉米是从海路传中国,所以让往东南沿海去找,但没有料到玉米却是最早在陕西传的,一开始错了方向,幸亏有徐贞明误打误撞,蒙对了。

至于原因如何,林延自也不去考究而是向徐贞明问道:“此物确实乃番物吗?”

徐贞明道:“确实如此,但如何传实已无法考究。”

“无妨。说说此物可否大规模在京畿屯垦,用来备荒?”

徐贞明道:“下官不敢保证,不过已是请了当地老农到京。下官觉得大约十有七八,可以试一试。”

林延心想,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玉米虽不如番薯耐旱,但是番薯的缺点是,只能当作杂粮,不能当作主粮,当然备荒是没有问题。但玉米不同,玉米是可以拿来当作主粮的。

寻到了玉米,徐贞明本该高兴才是。

但林延见徐贞明一脸忧色,徐贞明道:“部堂大,自下官再任屯田御史,可谓是戴罪立功。户部那边屡次催促,要我责效,但屯田之事,一岁一秋方才一收成,哪里是旦夕之间可以办到呢?”

“下官担心若是明年拿不出像样的政绩,怕无法向皇上代,所以在下官任内最后的关,下官没有功夫再将玉米拿来试种,而是打算立即推广栽种。此事甚冒风险,下官迟迟不敢作决定,故而今来请教部堂大,该不该下这决心?”

林延看着徐贞明道:“孺东兄,你方才说此事的把握只有十之七八。”

徐贞明一脸惭愧道:“不敢欺瞒部堂大,确实只有这么多。下官不敢多说,也不敢少说,若是大规模屯种要当风险,此事恳请部堂大明鉴。”

林延点点,这徐贞明还真是一个谨慎的

林延佯装出再三慎重的样子,然后道:“本官以为这点风险值得去冒,只要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事,别说十之七八,就是十之四五,也当去办。”

徐贞明闻言惊喜道:“部堂大愿意……愿意支持下官。”

林延点点道:“你是林某保荐的,而林某信得过孺东兄。”

徐贞明闻言眼眶红了,当即站起身来向林延长长一揖然后道:“多谢部堂大的信任,大的大恩大德,下官不知如何报答才是。”

林延离椅扶起徐贞明道:“孺东兄,言重了,这屯田御史的事吃力不讨好,之前兴修水利,得罪了勋戚权宦,而今改治旱田却是更不为所理解。你能当此,殊不容易。”

林延这话说到徐贞明心底了。

徐贞明道:“下官也是知道,百官们不知道番薯,玉米之重要,当年秦汉时,百姓不喜麦子。麦子是夏商时传华夏的,当年董江都曾向汉武帝上书,言关中不种麦,提议将麦引至关中种植,此实有大功于社稷,但是后世的读书只知道他的经学。”

林延闻言感叹道:“是啊,都说盛唐,但就算贞观开元这等气象,天下百姓也不过五六千万,但到了宋后,虽未见盛世之词,但天下户数却翻了一倍,为何如此?其中一因,在于引进了占稻。占稻耐旱,不择地而生,实乃天降甘露于我华夏。”

徐贞明不住点点道:“正是,正是。”

林延道:“而到了眼下我朝在籍户加上隐匿,流民,百姓之数不亚于宋时,眼下各省虽有小灾,但无大害,一旦……”

“一旦……遇到大旱大灾,任何之民变,皆能席卷天下,朝堂上治不修是一方面,加之天灾必至祸,到时由盛至衰,再从大而后大治,这治循环何时停止?我窃以为就在这番薯,玉米可以缓解。”

“可惜满朝诸公却没有放在眼中,在他们眼底,能否规劝陛下立国本,是否免朝,或者能骂阉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