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兴学(第一更)(2/2)
不感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
之老少。老年
常思既往,少年
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
格……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如此慷慨激昂之言,不知道令多少读书
顿生
悬梁,锥刺
之志。但他们同时不由扪心自问,方向在哪里,我们在哪里可以为朝廷社稷作一番事。 
 我的出路在哪里?朝廷的前途又是如何?个
与国家的命运又如何休戚相关? 
 众
从在黑屋中徘徊,走来走去却不是前进的方向,但是林延
开设鳌峰书院的消息一出,好比
在黑暗之中,望道了前方的一束火光。 
 虽然不甚明朗,但对于有志于报国的读书
们着着实实地在迷雾之中指出了一条明路。 
一时之间省城之内,风云激变。
少年中国说当下就成了书院最好的招生广告。
 就是不提林延
这篇少年中国说在省城读书
中的影响,就以他名望论之,听说他要办书院的消息省城百姓也是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 
 身为林延
的大弟子徐火勃,以及他的兄长首先将家藏的所有藏书全部拿出来,捐献给了鳌峰书院。 
要知道徐家是省城里有名的藏书家。
 徐火勃其兄徐熥家中藏书达万卷,徐家特意建了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等楼用以藏书,其中多藏有宋,元之秘本,省城的读书
都以来徐家借书一睹为荣。 
 林延
听说徐家二兄弟要将藏书都捐献给书院,一时也觉得二
牺牲太大。 
 哪知道徐熥告诉林延
道:“贤哲著述,以俟知矣。
之读书来,是与书相知也,与书相知者,则亦与吾相知矣。能以我徐家之书,
闽地学子何乐不为!” 
书院,书院,古意就是一个院子围起来的藏书之处。
 秦汉时求学艰难,没有印刷术时,古
求一卷书读难如登天。 
 故而有贤士乐意将家中藏书拿出给求学的读书
分享,读书
多了读书之后就需
流,并请益贤士,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教学授徒,私家讲学。 
 林延
接受了二
好意,这鳌峰书院能办起来,徐家兄弟可谓出力最多。 
 现在有了百亩之地可作地址,徐家兄弟二
又捐了万卷藏书,于是自然而然这书院开始名副其实。 
 除了徐家兄弟,知道林延
要办书院,自己的族亲林如楚赠了一千两白银。 
而林烃,林燎更是高兴,从濂江书院里拿出藏书一千卷赠给书院。
 福建巡抚赵参鲁知道后召集民役工匠来帮忙修葺书院,这等于提供免费的劳动力,不过工料钱林延
必须自己出。同时赵参鲁以个
的名义赠了三百两银子给书院。 
福建布政使宋应昌也表示对于书院学田,他可以奏请朝廷给予免税。
福建督学耿定力也表示可以予书院半官半民办学的优待。
 正所谓朝中有
好做官,有了当地官员支持,林延
自是底气十足,其他愿意出钱出力者更是不胜枚举,就不在此一一道来。 
 书院已经开始修葺,而三元坊里每
都有不少学子来问询这书院何时开办。 
 于是林延
趁此就是将招生的告示悬牌公布出去,就直接张贴在坊巷中。 
书院将定于三月初旬招考,但凡是全省各府州县,年满十二岁以上,品学兼优的生员,监生,甚至于童生都可以来书院就读。
 招考通过后,书院为每名学子
给廪饩,岁供衣服,作居学之用。 
换句话说就是食宿全包。
同时参考濂江书院的做法,书院将来将学生分为内课,外课,附课三等。
内课生三十名每月给膏火银一两,外课生三十名每月给膏火银五钱,附课生六十名则不给钱。
但对于蒙童就只招收本府之内的学生,却不在书院里提供居所。
蒙童招收六十名,也不分内外课,每月需给书院学费另计。
 林延
的目的也很显然,就是要网罗全省之英才,为书院所用。 
对于家境清寒,读书不能自给的,书院给予钱财以补贴。
如此办学之法,书院开销就极大了。
 钱从何来?林延
自掏腰包,用自己的身家在府内各县买了两千亩良田用作学田。 
对于兴学之事他毫不吝啬。
Ps:这是补更,晚上还有一更,同时借此机会向各位兄弟姐妹要推荐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