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四)(1/2)

下午一点,新华堡会议室内,碰会正常进行,目前正在发言的是新任新华夏派遣军司令、陆军第3连连长廖猛。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这一批来的东方移民中有很多来自本、朝鲜甚至占城的,前阵子我清点了一下,计有265,朝鲜62,以及占城11。这些里面绝大部分为青壮年男子,而且曾经参加过战争。尤其是那些流本野武士及其后裔,他们在南洋的这么多年里辗转多处,颠沛流离,生活要多清苦有多清苦。此时我们只需要花费极小的代价,便可以将他们收编,做为开发塔城煤矿的先锋队。”廖猛说道,“我们所付出的仅仅是一套服装、少许自由民们吃的食物,以及事成后给予他们一定数量土地的许诺,便可以换来一支还算堪用的保安部队。诸位,要知道陆军第3连肩负守卫海防要塞的重任,须臾不能离开,向南方开发塔城煤矿还是需要组建非正式部队。因此,我提的组建‘挺身队’的计划还请大家仔细考虑一下。”

凯尔中士、裴索宁、莫大山等虽然也列席了会议,不过他们只有旁边的权力,如无提问他们,却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这个时候也只有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廖连长,军务方面的事你做主。你这个组建以本野武士为主体的挺身队的计划我同意了,不过这些真的有战斗力么?”史钦杰在略作考虑后就同意了廖猛的提议,他一向很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就大胆放手让底下去做,不过他还是对那些本流武士的战斗力略有些怀疑。毕竟这些已经流落在外多年,有些虽然一直在为充当雇佣军上阵作战,但更多的则一直在从事着保镖、护院之类的低烈度工作,甚至有些已经完全丢弃了武士的身份转而起了农夫、小商一类的低贱工作,这战斗力还能保存几分真的很成问题。

“我大略考察了一下,有些状态保持得不错。有些则马马虎虎,有些就完成不行了。”廖猛也实话实说,道:“不过他们的底子还在,只要给予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待遇。有了气后,恢复五六成以前的实力也不是什么难事。我让我们连的安达上士去和他们谈过,他们普遍很渴望能够参加我们的挺身队,为东岸共和国尽忠。而且,他们的对手一般也就是那些土著马来后裔而已。战斗力也很孱弱,我想挺身队的战斗力再不济应该还是能够轻松应付他们的,这点我很有信心。”

“最后一个问题。”史钦杰好像突然间又想到了什么,说道:“听说这些里面很多都是信奉天主教的?而且信仰很顽固,不然他们也不会被而流落他乡。这与我们的政策不是很符合啊,如今国家一直在各种正式非正式武装力量中推行去宗教化,我们这边却在大规模招募基督徒,这与政策有些不符吧?”

史钦杰公然这么说倒也不怕什么,他们都是无论者,而列席的三中凯尔中士和莫大山都是佛教信徒。而裴索宁更是信仰科学的无论者,因此倒也不虞他们听到什么。

廖猛先是沉吟了一下,然后才说道:“其实没多大关系。说难听点,这些即将被招募的挺身队队员都是些廉价炮灰而已。塔城那块地方,我们还没有正式踏足,那里之前也一直只有少量贝齐米萨拉卡在进行有限度的垦荒种植而已,可以说环境还是相当原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先期投开发的员会有很大的减员,因此派他们去那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我们只要将他们的家小扣住留在新华堡这边,便不怕他们闹出什么花样来。再加上可能遇到的土著袭击事件,我认为他们的存活率并不会太高……”

话说到这里其实就不用再说下去了。大家都懂的。这些其实也就是替东岸去趟地雷的,先让八旗隶和挺身队的去塔城地区搞开发,等那边开发得差不多了,新华堡这边再想办法抽调力过去支援建设。这样能减少很多因病减员。

“好,那就这么办吧!”史钦杰拍板将这件事定了下来,“接下来我们谈谈以明朝移民中的前渔民们为主体,组建近海捕鱼队的事。嗯,还有与之配套的海产品加工厂。”

……

会结束后,廖猛立刻在参谋、副官们的簇拥下来到了城外的一处遮雨棚下。在这里。大约250名左右的男子正在几名东岸军官的督促下进行着简单的军事队列训练。这些满面风霜之色,但还算坚韧,毕竟能在颠沛流离之中活了那么久,然后又乘船跨海来到新华堡的都不容易,差一点的早就被生活残酷地淘汰掉了。

他们统一身着蓝色牛仔衣裤,上戴着皮帽,乍一看去一副标准的南非八旗武士的打扮。而事实上在东岸的眼里,挺身队的地位和八旗武士也相差无几,都是炮灰么。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挺身队的都是自由民,如果混得好了的话还能够有机会转正获得正式军籍。但是八旗武士就没这个机会了,他们永远只能在八旗这个系统内打转,别说军籍了,他们连东岸国籍都很难获得——除非是特别特别优秀的才才有那么一丝可能获得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