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物资准备(1/2)
在这两艘转职成渔船的探险船中,“蹈海”号将向北航行至黑龙江
,然后使用拖网捕捉正在洄游的大马哈鱼;而“伏波”号则将前往千岛群岛附近海域,一方面探查当地海域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侦查当地著名的秋刀鱼渔汛信息。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再过一阵子,鄂霍茨克海内数量极为庞大的秋刀鱼便将开始向南洄游,此时到择捉岛附近海域去捕鱼的话正合适。如果东岸
的探险船上再配备一些使用大型聚光镜的组合灯具,那么晚上的时候他们便可以实施灯光诱捕,一晚上轻轻松松就能捞上来十几吨几十吨的秋刀鱼。而当地的那些阿伊努渔民却不知道这种捕鱼方法,他们只会
复一
年复一年地驾驶着一点点大的小船,使用自己的那种劣质撒网在内河或近海捕捉一些上层鱼类,他们甚至都不一定知道渔汛是怎么回事。
所以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守着千岛渔场(即北海道渔场)这个世界第一大渔场,如果再配上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科学的渔业及海洋知识,那么这个渔场就将成为东岸
的天然海上粮仓。而且,这个粮仓看起来似乎还是无穷无尽的:大马哈鱼、秋刀鱼、远东拟沙丁鱼、鲐鱼等高产鱼类全在此地富集;除了这些之外,库页岛周边海域还有大量的蟹类和软体动物,真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南方大明的局势
益崩坏,到了明年,随着战争的
进行,流民的数量又将迎来一个
发
增长期,而这也意味着东岸
搜罗到的明国流民数量将呈几何级增长。那么,如何确保这么多数量(可能有上万乃至数万)的流民的吃饭问题,必将成为悬在东岸
顶上的一把利剑。粗粗算下来,这个数量级的流民所需要的粮食保守估计将在四千多吨以上,如果
数太多的话也许需要骇
听闻的近万吨粮食。
近万吨粮食是什么概念?如今华夏东岸共和国全国一年各类粮食总产量也不过才两万多吨,这还是在西湖堡、大丰堡等农业基地开始有稳定产出以后的粮食产量。要是之前两年的话可能每年粮食总产量也就一万吨出
的样子。养活几万流民需要的粮食是海量的,若是留有一定冗余量的话,东岸
起码要准备六千吨以上的粮食(以两万
为容纳上限)。
这六千吨粮食从何处筹措?要知道,这事短时间内可没法指望澳洲。那边自顾还不暇呢,暂时很难有富余的粮食来支援北边。从本土运更不现实,先不说数万里海途的阻隔,就是这运力也完全没法承担起这么多粮食的运输任务。那么,就只有本地解决了!
本地解决的方法无非就以下几条。第一。在自己能够控制的地域范围内屯田,而这莫茗前一阵子已经在着手做了。在烟台要塞附近排
沼泽积水、修建
工水库,复垦荒田,这便是第一步。此外,黑水港和利尻岛上目前也播种了一些土豆和春小麦。不过以上这些的共同点就是播种面积小、土地不够肥沃,且很多是生田,最后总的粮食产量可能不会太高,只能作为补充。
第二,就是就近购粮,向邻近的朝鲜、
本甚至库页岛土著购买粮食、牲畜。且不说这会花费极大的资金。就是这些国家自己估计都没多少余粮。那些苦哈哈的库页岛土著就不说了,朝鲜的粮食产量也就那样,马马虎虎,但别忘了
家有几百万
要养活,基本上很难有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出售。你看看当年野猪皮向朝鲜征粮的事
就知道了,不是不愿意给,是真没有!而
本的
况可能还不如朝鲜,因为其
更多,粮食只会更加紧张。因此,向朝鲜、
本甚至中南半岛上的国家购买粮食也只能作为补充。作为粮食来源的一小部分,不能作为倚靠。
第三,那就是捕鱼了,这是东岸
现在所能够想到的最合理。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方式。守着世界上渔产最丰富的渔场说粮食不够,且你又有一定的捕鱼船只和设备,更有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知识,如果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就真的只能怀疑你这个
智商是否在正常水平了。既然知道了本地资源如此之丰富,那么就该趁早着手准备起来了。
按照莫茗的指示。强森上士准备以以前俘虏到的上百名朝鲜渔民和城内的五十名东岸水手为核心,组建捕鱼队。当然了,捕鱼队
手有了以后,这渔船也得有。黑水港周边多的就是大木,这些木材虽然造军舰不合适,但拿来造商船和渔船倒也凑合。但是要造船目前这里也有现实的困难,比如缺乏专业
才,以及与造船上下游密切相关的配套产业。要知道,华夏东岸共和国发展了这么多年,目前海外殖民地也就新华港有一家规模不大的造船厂,而且其很多配套设备比如帆布、绳索、锚链等都需要从本土运来,由此可见在海外开设一家造船厂的艰难。
员、厂房、设备、船坞、木材处理等等,每一项都有可能成为拦路虎。
不过造不了大船,那些没啥技术含量、不需要什么额外设备的小艇却不难造。等到渔汛季节到来后,只要将这些小艇往大船上一放,然后所有
直接乘坐大船出海,到地方后再分乘小船去捕鱼,效率一点也不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