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国离乡(二)(1/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陵郡……”一名三十出、身穿稠衫的中年晃脑地吟道。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此时他正站在几年前重修的岳阳楼前,看着楼外烟波浩渺的庭湖,一时感慨万千。只可惜,他身周的一圈都不是不懂风雅的粗,他们有的是东岸陆军士兵,有的是挺身队军官,有的是大顺军中将佐,仅有的一位落魄读书模样的师爷也正在远处卖力地计数着物资,没空跑到这来拍这位东岸海寇黄大掌柜的马

黄大掌柜名叫黄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穿越众,穿越前是一名初中生,才16岁。在本土各个衙门都厮混过,高不成低不就的,混得很不如意。再加上他的小爷脾气,因此很不受众待见。这次他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在兵团堡教音乐、歌唱教得好好的,非要寻死觅活地来远东闯,早就看他不顺眼的教务处长自然大喜过望,迅速为他办妥手续,一脚将其踢来了远东。

到了远东,这厮总算老实消停了,在莫大帅这等物面前也一直是低眉顺眼的,没闹过什么意气之争。在他主动请缨担任与大顺政权的联络角色后,莫茗也很给面子地给他拨了一些,成立了一个商社,专门做与大顺之间的商业贸易。而这所谓的商业贸易,其实很简单,即东岸将武器装备“卖”给大顺(可以说是半卖半送),而大顺则在自己的控制区以及清军控制区内搜罗一些东岸需要的东西,如药材、粮食、金银、茶叶、丝帛、瓷器乃至古玩字画等物。至于,由于与东岸控制区相隔甚远,转运不易,因此只能无奈放弃掉了。

当然,不大规模,不代表没有任何易。比如此时的陵县码上,就有一批一脸菜色的。这些大多是孺,只有少部分是半大的少年,至于成年男子。则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了。他们基本都是李闯军中随军多年的烈士遗孤,来源也比较杂,但大多数都是陕甘、山西、河南士。随着清军从北方调集重兵进驻武昌,对大顺下一步的重点军事打击即将展开。再把这些老弱孺留在身边根本就是把他们往火坑里推。

湖南这一年来,很多因营养不良、缺医少药、水土不服等原因纷纷死去。而平时转战过程中由于物资要优先保障作战部队,这些又会大批死去,比如历史上陕西撤退时,一场大风雪就冻死了几万孺。因此。将这些给东岸,说不定是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这样顺军能够将全部力集中到与清军作战上,这些战时经常会因为顺军战败匆忙撤退而被清军俘杀的老弱孺也能免于死难,对大家都有好处。当然了,送这些去东岸控制区,一定要秉持着自愿的原则,不能像卖猪仔一样一脑地打包送给东岸,不然很可能会影响到部队士气。

于是,在这样一种的背景下,经李自成默许。高一功、李过、袁宗第、刘芳亮等开始在军中统计愿意去东岸控制区的随军孺。他们将东岸控制区夸得跟仙境似的,让一平时吃不饱、穿不暖,还不时有生命威胁的老幼孺们非常动心。很快,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动员,首批一千余名老弱孺被计点了出来,他们将在今登上去东岸的船只,就此告别大顺。

木,孰能无。离别之际,很多自然也是依依不舍的,毕竟大顺再差。也是他们这帮最后的依靠了。这么多年一起走过来,有在河南与明军大战时的惶恐不安,有打进了西安城的欢呼雀跃,更有进了北京后的欣喜若狂。当然现在大家心弥漫的是被清军屡次击败、亡命奔逃的绝望失落。尤其是那些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可以说他们的童年、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渡过的,如今让他们与朝夕相处了多年的小伙伴、大叔大婶们离别,自然是极为不舍的。

不过世道就是这么残酷,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走。以如今大顺的景况,是很难照顾周全这数万孺了。离开对大家都是一种解脱。其实他们还算是幸运的了,比起当年因为大顺席卷北方而造成的大量无辜死亡的孺,被大顺着当签军枉死在明军阵前的孺,他们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了,因为他们至少活了下来。

黄仪摇晃脑地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完,然后又故作风雅地喝了一壶茶,这才施施然地走到码边,看着码上随船来的少数东岸陆军士兵正指挥着顺军兵将们卸载武器,然后又看看那些安静地蹲在在地上、蓬垢面的顺军老弱孺,想了想后从怀里拿出了一把可可做成的糖果,分发给了离他最近的一些小孩。

小孩光着,鼻子下面还流着两行清水鼻涕,脸和手都脏兮兮的,可能是饿极了,抓着糖果就往嘴里塞。兴许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这个小孩高兴地眼睛都眯了起来,吃完后又眼地看向黄仪。

黄仪突然感到鼻子有些发酸,想想自己以前整里这个不忿、那个不服,对这也有意见、对那也看不惯,整里跟个二似的。自以为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其实到来都是狗屎,还不如像眼下多救一些可怜的孩子有意义呢。要那么多钱嘛?还不够自己享受挥霍么!整里蝇营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