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五章 悄然的变化(二)(1/2)

1658年6月15,约翰希尔搭乘一艘船只驶进了渐繁忙的泰晤士河。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港的时候缴纳了不菲的关税,这一点尤其令希尔极为诟病:现在的《航海条例》真是太严格了!他的这艘船从圣克里斯多夫岛装载了不少烟、蔗糖和菘蓝,准备运往葡萄牙里斯本出售,结果却不得不先跑到伦敦来缴纳关税,真是太不方便了——想想还是东岸的政策好,听说他们的海外殖民地新华夏岛就经常与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展开贸易,但这些商船却只需在当地缴纳出关税即可,因为他们本土与殖民地之间已经废除了很大一部分商品的进出关税,并且这个免税名单上的商品数量还在逐年增加,真是令羡慕。

反观英格兰与其海外殖民地之间,其贸易简直就像国与国之间一样,美洲殖民地的商品进伦敦时需缴纳进关税,出到外国市场时需缴纳出关税,这令很多跑远洋的中小商们苦不堪言。只不过,在海事法院权威越来越大的今天,原本无法无天的商们也老实了不少,偷漏税的商固然很多,但按章纳税的却也在渐增多。毕竟,这些关税收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核心收之一,在军费预算被严重削减的今天,海军可是对此指望颇多呢,作为一个远洋商,你敢得罪海军吗?

当然了,虽然《航海条例》的弊病颇多,但作为这项法案事实上的受益者,约翰希尔还是希望这项法令继续执行下去的。盖因像弗吉尼亚的烟多斯的蔗糖、圣克里斯多夫的染料等商品,以前可都是被荷兰(大部分是西印度公司的)垄断的,大都被他们挣了去,当地的种植园主们也更愿意把产出卖给荷兰,因为他们的给价合理,还老能给他们运来廉价的旧大陆工业品甚至!可在《航海条例》被一再重申严格执行的今天,这些荷兰商都被赶跑了,因为按照法律规定。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商品只能由英国商船运输,这令乔治希尔这些既是种植园主同时也拥有船队的商乐开了花,他们大把垄断了当地的商品贸易(给价往往比荷兰低,这招致了很多种植园主的不满)。然后开开心心地运往旧大陆销售以牟取巨额利润。在这其中,唯一受到损失的大概就是那些新大陆的种植园主了吧,可他们在伦敦议会内没利益代言为他们争取权益,谁又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约翰希尔的牢骚也仅仅就是牢骚罢了,是商的天,如果谁说要取消《航海条例》的话,大概希尔先生会第一批跳出来反对!

前来码迎接他的是乔治汉普顿的儿子米歇尔。米歇尔今年三十岁出,八岁时就被乔治送往伦敦的一位好友处学习商业——这是英格兰的传统了,同业公会的成员往往会把儿子送往亲朋好友或生意合伙处充当学徒,这个过程最长往往达12年之久,且被视为是商业家族巩固彼此间关系的上佳手段。当学徒学业期满并可独立开业时(意味着取得了同业行会的认可),他们往往会成为其主的合伙;有的还会娶主儿或遗孀为妻,充当主的助手。或者直接继承主的事业,这都不罕见,君不见东地公司的创始、黎凡特公司的董事德华奥斯博尼就曾经充当呢绒批发商威廉休伊特的学徒,后来娶了其儿并最终走上事业巅峰。

此时站在希尔面前的米歇尔的经历有所类似,这个颇有魅力的男子在十余年前娶了其主、前下议院议员詹姆斯坎贝尔(死于1642年)的遗孀——一个继承了49万镑巨额财富的老——而迅速发家致富。现在他已经跻身伦敦大商圈子,并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又娶了一位落魄的前伯爵小姐为妻,社会地位也获得极大提高,可以说已经把他父亲——一个不甚出众的北美商——远远甩在了身后,不得不令感叹造化的。

“最近独裁者克伦威尔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斯宾塞先生甚至认为他很难活过今年。伦敦的先生们(指大商)对国家未来的前途非常担忧,他们担忧国家会陷长期的混当中,因为在护国公死去后,很显然缺乏一个有威望的来统合各方实力。并带领英格兰继续前进。”坐上豪华舒适的东岸式马车后,米歇尔压低声音朝希尔说道:“克伦威尔在英格兰的地位仅在上帝之下,一旦他死了,国家可能会生出变。”

希尔闻言点了点。老实说,作为一个中等商,他对克伦威尔的观感还好。远不像米歇尔这类大商对其恶痛绝。毕竟克伦威尔严于律己,平民看不顺眼的奢侈排场他从不讲究,仅在这一点上,就比奢靡无度、支出巨大的英格兰王室要好太多了;而且他不喜欢娱乐消遣,不喜欢积累财富,只在他心的军队军费不足时才面向全国筹集费用,且还多拿富商开刀,平民的负担并不重;另外,他还严查司法舞弊,要求司法机关秉公执法,对富商和平民一视同仁——这一点尤令议会的诸位先生们难以忍受;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强力推动了《航海法案》,给英国经济带来了持久发展的动力,这才是希尔先生对其存在好感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他是一个真正为英格兰带来了“国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