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胶烟行(一)(2/3)

县生活了,如今看来还马马虎虎。

“差不多六七元的样子吧,好的时候能有八元甚至十元,少的时候只有四五块。”年轻的车把式用毛巾擦了擦手,有些拘谨地回答道。

“这个收不错了,当兵的收都不差了。”徐向东立刻赞道:“南边桃村的登莱新军第四师在招大兵,一个月也不过四块钱军饷罢了,你他们都强,得那些老兵班长们了,甚至还要更多(当然这是在没考虑战利品分红的况下)。”

徐向东其实早发现这个车把式的生活状况应当还算可以。你看,院子里的铁质三脚架仅仅是为了充当烛台一类的物事,这在清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在登莱的贫穷山地农村也是不可想象的;他刚才擦手时用的是白毛巾,而这只有烟台县才有生产,售价虽然谈不多贵,可能够消费使用这种棉纺织品本身是一种收和身份的证明。换做清国或登莱的山民们,可能也在自己的麻布衣服随意擦几下了,谁会花钱买毛巾呢?那只会被老们骂作败家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消费习惯的。

或许是因为手下吩咐的缘故,农舍的端来一盘黄褐色的糕点。这种糕点是用白面制作的,加了一点糖和果子,较为可,烟台、福山一带很多都喜欢吃,最初似乎还是源于当年莫大帅时期外来的大兵们所带来的外洋食品。

糖是蔗糖,毋庸讳言,需要从烟台专门运来,买的话并不便宜。果子似乎是附近山里一些野生的浆果,个硕大、味道鲜美、数量众多,每年都有进山采集,然后用马车运到烟台城里去销售,获利不少。

“平时去烟台的次数多吗?我看你好像是个车把式。”徐向东又问道。

“很多!”提到烟台这个地名,车把式的表多多少少有些复杂,只听他顿了顿后回答道:“主要是去那里送各类吃食的。小麦、黑麦、高粱、豌豆、大豆是最多的,有时候也送一些果子什么的,反正都是那里的批发商在买。托老爷们的福,烟台到福山的公路修得蛮好的,来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如果手脚麻利点的话,有时候一天能走两个来回呢,前提是要照料好牲畜。”

“知道在修铁路吗?”徐向东接过了一片软糕,一边吃一边问道。

他知道这个问题对这个年轻的车把式有些难了,因为他不知道铁路的修建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甚至他可能连铁路是什么都不知道。

果然,在他的询问下,车把式茫然地摇了摇。他没见过铁路,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有这种反应也不足为。同时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即便是在员、物资、金钱流通已经较为快速的登莱地区(相对清国、明国统治区而言),社会整体仍然是较为封闭的,信息的传播仍然很慢,这似乎对于胶烟线的盈利预期不是什么好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胶烟线铁路的修建能够突地方各县乡的樊笼,极大促进地区间的流,使得登莱的社会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某种东岸想要看到的变化。

院子角落里的厨房空飘起了袅袅炊烟,徐向东隐隐闻到了一的香味,这令他有些惊喜,同时也有些不确定是不是因为手下安排所以才给他们烧,因此便出言问道:“平时经常吃或者鱼吗?”

“不是很常吃,有点贵。本地宰杀的牲畜有点少,也不定期,能买到不容易。想要吃点腌的话,因为盐和香料要从烟台运来,太贵了,所以吃得也少。”车把式轻轻嗅了嗅已经弥漫大半个院子的香味,回答道:“这会俺婆娘炖的是腌,从南边桃村那边运来的,一路跋山涉水的,老贵了。嗯,听说桃村的较便宜,那里牲畜多。”

徐向东听后点了点,明白了百姓对吃还是很有兴趣的,只不过因为运输距离远或者供给少儿导致价格偏贵,消费冲动受到了抑制罢了。其实,刚才车把式话里有一处不够准确,那是他买的腌确实是从桃村运来的,但桃村本身其实也不怎么产,他们同样是二道贩子,真正的产地在桃村西南六七十公里外的莱阳县。

莱阳县土壤肥沃、耕地众多,也不缺水,因此发展农业的条件非常良好。根据莱阳县地方报来的数据,当地平均一个成年男子农民一年可支配五百公斤的麦子、五十公斤的腌猪油、猪牛羊及一些制品,粮食和类(这其实也是靠粮食转化)的富余量相当大,每年都要大量出至烟台、福山、宁海州一带,走的便是规划的胶烟线铁路的这条通道具体是莱阳—桃村—福山—烟台,故车把式才会误会腌都是桃村生产的。

“这样看来,这条铁路还是很有搞的嘛。”在放弃与车把式谈后,徐向东转与姜云帆等聊了起来,只听他说道:“前些时与刘建国刘队长聊天,他给我看了一个数据,一个设置在莱阳县的劳改农场,具体名字我忘了,几百个抓获的欧洲水手、不法商、雇佣兵,种植包括小麦、燕麦、黑麦、荞麦、豌豆、大豆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结果收获了300吨小麦、12吨黄米、50吨燕麦、185吨荞麦、26吨黑麦、65吨豌豆和20吨大豆,此外均还饲养了两大牲畜。这简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