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广东调停(三)(2/3)

闽江外海的时候,这艘巡弋着的福建水师战舰才会心平静地调转航向,上前去拦截、检查。因为船上的福建水手们很清楚,东岸带来的不是战争,应该是其他什么事。不过鉴于闽江的高度敏感,他们还是客气地将这几艘东岸舰船给引到了琅岐屿附近下锚淀泊,福建水师在这个岛上建了一座炮台,计有三十余门火炮,全部是从印度果阿铸炮厂进的新式大炮,用来封锁闽江水道,拱卫首府福州城的安全。

带队的台湾银行高级经理韩金对此表示理解,安之若素地上岛休息去了,在临走前还将一封由台湾银行总经理邵曙光和海珠岛商站站长汤墨羽一同署名的迷信给了对方,让其送往福建给延平郡王郑经过目。

信里面的内容没有多复杂,核心内容只有三条:一、劝诫郑经不要去趟广东这潭浑水,趁着还没出兵悬崖勒马,收兵回营;二、建议延平郡王加大对台湾岛的殖民投,为此台湾银行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协助,比如药品的供应和卫生防疫知识的传授等等;三、邀请福建方面加东岸即将推出的“南方共同市场”计划,将福建、广东两省纳一个共同市场之中,统一对外进行贸易,统一进商品,以增加议价权,同时也可以让两省商品自由流通,繁荣地方经济。

这些条件,说实话递过去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在内。汤墨羽曾经与邵曙光有过流,觉得第二条应该是相对容易达成的,福建郑氏对殖民台湾岛一直以来都有兴趣,但受限于岛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无法获得多好的成绩。而如果东岸愿意为此提供大量药品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卫生防疫体系的话,他们应该会不吝于加大对台湾岛的殖民投。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可能会产生的不安绪,谁在乎呢?东岸与郑氏两方联手,东印度公司难不成还敢为此打一场战争不成?

邀请福建加所谓的“南方共同市场”,其实是东岸的投石问路之举,本也没寄太大希望对方能答应。盖因在这个计划中,福建、广东这个共同市场将有两个海关负责进出贸易,即广州和厦门,其中广州市舶司基本上已落在东岸手里,厦门市舶司未来将由东岸和福建共同控制,如果再考虑到台湾银行在对外贸易上多年积累的优势,郑经怕是不愿意搞这个什么市场,因为这对他好处不大,对东岸的好处却很大,他还没傻到愿意为他做嫁衣。

至于那个第一条嘛,嘿嘿,完全就看郑氏怎么选择了。反正东岸意思已经送到了,如果你愿意及时罢兵的话,那么我们支持你扩大在台湾岛的利益,甚至如果未来你发动对荷兰的战争占领全岛的话,我们也会提供必要的协助。此外,不掺和州府的战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东岸可以出售部分军械或舰只给福建方面,加强他们的海陆军实力,当然这是在他们与李元胤正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才会有的好事。

总之,东岸为了调停广东战事也是拼了。他们不但悍然出动大军一路打到佛山,与广州城隔江相望,同时也威利诱延平郡王郑经,让他不要手广东二李的争位战争。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南方开拓队政府对大顺江西节度使郭世安施加的影响力,不然你以为顺国就不会从赣州出兵,直扑韶州府么?这都是很难说的事

所以说,东岸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太多,如果不能达成目的的话,怕是会很难接受。如今,他们已经搞定了江西方面——至少短时间内是搞定了——同时也成功动摇了新任惠国公李元皓的战争意志,令其意识到如果东岸愿意,可以让他坐不稳广州城里的大位。现在,就剩最后一个劝说对象郑经了!如果他同意放弃进兵州府的机会,那么自然皆大欢喜,东岸会与他们结成一个更紧密的关系,以共同对荷兰东印度公司施压;而如果郑经不同意,坚持进军州府的话,那么东岸也别无选择,只能帮助李元胤加强军备,与郑氏打一场防御作战。此外,浙南的鲁王政权也在东岸庇护下爽了这么多年了,也是时候做些贡献了:出个数万马南下攻打郑经治下的建宁府和福宁府,应该问题不大。

1684年3月31,近在咫尺的福州的消息没传来,广州和州的消息却次第传来了,原来李成栋的两个儿子惠国公李元皓、州总兵李元胤,已经正式罢兵息战,并在东岸的见证下火速划分了各自的实力范围。李元皓对此有些不爽,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承受不起腹背受敌的恶劣处境,更何况东岸许诺给予他的连州新军一批平价武器作为补偿。英格兰、葡萄牙军官顾问团也保留了下来,真的不能算多亏了。

广州市舶司如愿到了东岸的手中,并且其一应大小机构都搬到了海珠岛上面,由东岸管理。李元皓在这里也争取到了东岸的一点让步,那就是海关收跟他一月一结,现银割,不再存在台湾银行的专用户上,他则保证督促境内大小商都前往广州进行贸易,虽然这个所谓的保证完全就是扯淡。

香山县终究没有明着到东岸手里,因为李元皓还要点脸面。不过,明面上不,私底下却也差不多了,东岸已经打算全面接管县政,并将其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